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忻城县石头缝里“抠”出脱贫产业

发布时间:2020-08-28 06:37:5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华欣 通讯员蓝春青)“九分石头一分土,碗一块,瓢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这是忻城县大石山区贫困县的真实写照。如何在石头缝里做出产业、如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忻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产业兴,农民富。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忻城县就将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积极整合扶贫政策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石材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让许多贫困村变成“致富村”,贫困户变成“光荣脱贫户”。截止目前,全县已实现28659户109212人脱贫,5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22.07%降至0.57%。

抓好“特色”产业确保农民增收。忻城围绕桑蚕、百香果、糯玉米、育肥牛、山羊和牧草、优质稻这“5+2”特色产业布局,将90%的扶贫资金用于特色产业上,确保发展每项产业都有补贴,走出一条山区特色产业扶贫之路。据统计,2019年底,全县桑园种植面积25.8万亩、糯玉米5万多亩、百香果种植2.6万亩,肥牛存栏8.2万头,羊存栏9.3万只,“5+2”特色产业覆盖21854户贫困户,产业覆盖率为94.1%。“5+2”产业给农民带来经济收入3亿多元。

特别是今年3月5日,来宾首个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忻城县“南方牛都”项目在忻城县思练镇练江村启动实施,旨在将忻城打造成中国“南方牛都”,促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该项目通过整合现代种业、饲草饲料、疫病防控、生态养殖技术及产业经济全方位一体化发展模式,建成试验中心、肉牛繁育、肉牛产业、饲料生产、屠宰冷链加工厂等一批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基地。待项目基地建成后,将实现年出栏3万头肥牛,提供就业岗位1800个,带动1万户贫困户养殖母牛,户均年新增收入1.5万元。该项目还把全县所有涉及牛(羊)产业的6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个产业重点村、8766户养殖户发展成为会员,实现饲养方案统一、疾病防治统一、价格防控统一、销售渠道统一“四个统一”,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增收。

除“南方牛都”全产业链项目外,深圳百盛农业科技、广西中拓科牛畜牧科技、广西牧维康泰生物科技、广西汇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黑山羊产业链项目、忻城县光大牧业澳湖肉羊全产业链项目、50亿元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等企业也先后落户忻城,并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入社、入股、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农(副)产品代销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发展“生态”产业增绿富民双赢。8月的忻城,农村大地依然一片翠绿。山清水秀,桑叶鲜嫩,牧草肥美。农民忙着摘桑、割草,蚕虫忙着上架结茧,牛儿在圈中悠闲吃草……从“遍野石头像白骨”到“山上竹木花,山下果桑粮,家中猪牛羊“的变化得益于该县增绿富民工程的实施。

过去的忻城,地上没种桑果,山上没种草木,人们随意放养牛羊,到处光秃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今,该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脱贫摘帽目标,积极引导群众种植任豆、竹子、金银花、核桃、油茶、桑树、牧草等多种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脱贫。

目前,全县种植任豆树3.8万亩、竹木6.6万亩、金银花11.2万亩、果树342亩,新种植核桃0.8202万亩、油茶0.7531万亩,九成光头山长出了“秀发”,形成十里绿色长廊。这道“绿色长廊”在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北更乡内仁村村民李松民指着爬满石山沟壑的金银花说:“每年金银花都给村里群众带来经济收入不少于50万元,全乡产值超过200万元,我们既守住了青山,又赢得了‘金山银山’”。

如何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大力推行“双种双养”革命,即种桑养蚕、种草养牛。通过出台种植桑蚕、牧草补贴政策,实施绿色富民工程。凡是种植桑蚕、牧草的贫困户,政府分别给予每亩桑蚕500元、每亩牧草300元补助,鼓励贫困农户种桑养蚕、种草养牛。去年,全县有2618户贫困户种桑养蚕,养殖蚕种59.86万张,鲜茧产量1.8万吨,产值6.18亿元,实现人均增收836元,巩固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基础。今年,已发展有500多户农户种草养牛,种植草木2000多亩,年底将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打实“石材”产业提升经济实力。金秋时节,走进忻城县主要矿区,随处可感受到蓬勃跳动的发展脉搏。年产300万吨高效脱硫剂、年产700万吨冶金熔剂项目、年产100万吨特种工程新材料基材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广西义来项目位于忻城县思练镇大基洞矿区,总用地规模约400亩,总投资约30亿元,是以矿山开采,矿石加工,生产特种水泥、高端熔剂、优质骨料及码头运输为一体的石材产业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50亿元,年利税5亿元,带动2000人就业。

“我们主要生产高铁、隧道、地下工程、公路等所需的特殊材料,经过3年的调研才最终把项目定在忻城,这里的岩石碳酸钙含量最高达到56%,储存量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易斯特特种工程新材料产业园建设负责人黄勇说。

提起忻城,很多人都知道“忻”是“石山”的意思。忻城“大石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碳酸钙资源丰富,储量大且品质优良。如何将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忻城县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瞄准优势,加强碳酸钙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进“点石成金”战略,助力石材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走上因石而兴、因石而富的发展新路子。

目前,忻城县经过多年来的招商引资,石材碳酸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理石板材年产30万立方米以上的石材碳酸钙企业有14家,共53台大锯、24台磨机,年产板材总量400万平方米,年产值3亿元,带动3000多名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