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唐照华 报道)一个用脚步丈量着万源市庙子乡的沟沟坎坎,尤其是对深度贫困的高桥沟村逐家逐户访贫问苦,访富问计,了解情况,摸清家底、寻找乡亲们致富路子。高桥沟村地处川陕两省交界之处,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质瘠薄,幅员辽阔,辖4个村民小组、83户、323人之中有精准贫困户31户、102人,虽然人口不多,但农户居住分散。他不分春夏秋冬,不惧酷暑严寒奔波在脱贫攻坚路上,却乐在其中。
他就是达州市生态环境局下派庙子乡的党委副书记——蒲善敏同志。
2018年7月下派到高桥沟村负责脱贫攻坚工作,49岁的他,人们亲切的称呼他为“蒲书记”!不会开车的他从庙子到达州的家单面就需要5个多小时,周末很少时间回家,只要不是因公,他都吃住在村里。
解决“住”“行” 培育致富带头人。高桥沟村位于庙子乡东北部,是庙子乡有名的高寒边远特困村,与陕西省紫阳县绕溪乡相邻,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4公里,地广人稀,生存条件差,村民大多分散居住在高山上。
为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一起,先后组织村民危房改造18户、人,易地搬迁18户、70人,新建人畜饮水池4口,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并修建了垃圾池。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住房安全舒适,夜晚出入有路灯,人畜饮水有保障。
出行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老大难。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他和驻村工作队员通过多方努力争取项目,于2018年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并硬化社道路3.5公里,又在2019年新建并硬化社道路1.7公里,实现了本村硬化路全覆盖,解决了老百姓的出行难和运输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多次聘请农业专家为高桥沟村的村民培训种养殖技术,以培育致富带头人,带领老百姓增加收入。先后培育了种植业大户桂福德,养鸡大户廖文田、廖文定,养羊大户方远全、彭国宣等,人均增收1000多元。
完善设施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高桥沟村农家书屋有各类图书1500余册,主要以种植、养殖、儿童为主。为便于村民借阅,他组织相关人员将图书分门别类登记编号,保证了图书借阅方便。8月4日,正在农家书屋借阅图书的村民方远全乐呵呵地说:“我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蔬菜种植、家畜饲养知识”。“还有小娃娃的书,娃儿们喜欢看,放暑假了,他们有书看就不得到处跑,减少了很多安全隐患”。
为加强高桥沟村文化建设,丰富老乡文娱生活,他向达州市生态环境局争取资金4.6万余元建设了文化宣传墙,还争取了价值3000元的毛毯发放到贫困村民手中,争取达州市文体局安装了价值3万余元的健身器材(村委会所在地),还购置了唢呐、锣鼓、竹笛、二胡、兵乓球、篮球、象棋和移动拉杆音箱等各类文娱器材,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娱生活。
以乡为家 暖民心换真情。村民李分坤逢人便讲蒲书记是他的救命恩人,是真正关心老百姓的好干部。他介绍说:“我身患糖尿病,妻子跑了,丢下四个娃儿,最大13岁,最小5岁,没房子,家庭十分困难”。
他主动将李分坤纳入自己的帮扶对象,针对实际情况,多次给乡党委政府汇报,并在乡党委会上讲李分坤实际困难,经努力,李分坤全家5人全部纳入低保并于2019年6月3日搬进新房。入住那天,他带领乡、村干部一行人送去了米、油、奶等生活物资以及现金祝贺乔迁。
他以乡村为家,从心底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放在首位办好办实,让自己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治穷先治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这是他的口头禅,他时常入户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先进文化理念,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宣传非洲猪瘟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协调村民修建社道路占土地占山林问题;代办农业小额保险;代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帮助村民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帮助村民协调入院治疗、搬家入住、治丧后事、医疗救助、低保调标、咨询政策... ...村民们都亲切地称蒲善敏为“百事通书记”。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