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巴南作协新诗学会朝着诗意远方迈进

发布时间:2020-07-24 23:25: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而今迈步从头越

巴南作协新诗学会朝着诗意远方迈进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盛友红)为推动巴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巴南区作家协会大刀阔斧改革,改建下属二级组织机构,由原来的小说、散文、诗歌、儿歌四个文学小组,改建为小说、散文、新诗(现代诗/自由诗)、诗词(楹联)、报告文学、儿歌、网络共7个文学门类,各二级组织机构由区作协副主席直接管理。其中,原诗歌组改组为新诗学会和诗词学会。巴南作协新诗学会由巴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盛友红兼任会长,直接管理巴南新诗学会。

新诗,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抒写生活、人生,安放情感、心灵,表达对人民、祖国的热爱,“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的主要文学方式之一。但是,巴南新诗,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沉睡之地,队伍薄弱,作品少,作品质量普遍不高,区作协会员中新诗爱好者和写作者为数不多,在写者绝大多数为受生活和工作困缚的中青年人,读诗写诗时间均得不到保障,现状堪忧。

2020年4月,盛友红接受区作协的任务,负责原诗歌小组的建设和管理,7月开始按区作协的新建制建设新诗学会,在区作协主席刘凡君的领导、指导下,一方面,拟订新诗学会的发展规划、建章立制、建立微信群、组建行政团队,聘请重庆市新诗学会会长傅天琳、西南大学教授蒋登科、重庆市新诗学会副会长王淋为市级顾问,区内老作家陈显明、徐胜毅老师为区级顾问;另一方面,迅速启动新诗学会各项具体工作,“爱好由来下笔难”,为激发全体会员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丰富创作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水平,写出更多新诗作品,出精品,结合网络和巴南地理环境优势,实行线上和线下双轨运行机制,完善《巴地诗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月刊),打造每月学诗、双月晒优诗、每周分享、同题诗(赛)、培训讲座、中秋诗会、采风等一系列新诗活动。从4月开始,已推出4期《巴地诗语》、10期“每月学诗”学习材料、4期线上“每周分享”活动、1期“每月晒优诗”、同题诗作等活动。

《巴地诗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为鼓励多写作,给会员们的诗作提供一个专门展示平台,巴南作协授权新诗学会创办了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巴地诗语》,并发放稿费。从4月开始,已推出4期《巴地诗语》,发表了区内外二十多首优秀诗歌,既让区内诗人得到学习,又大大鼓舞了诗歌创作热情。

线上每周分享:忙碌人生的诗意表达

盛友红认为,诗人不但要培养善感的特异体质,还需要培养把感悟转化为诗的写作能力,更要培养逻辑思维、主持、朗诵、口头表达等能力,新诗学会打造了每周分享活动。每周分享,由新诗学会会员轮流做,会长盛友红和三个副会长戚玉龙、向家青、杨骏率先做分享。活动由盛友红做主持,对每期分享活动内容做导语式推介,前测,给会员提供一份餐前点心,或为诗意的歌曲,或为诗朗诵视频,把会员们提前带入诗的意境,为后面的分享和交流探讨凝心聚力。7月已如期开展4期分享。

盛友红如此动员会员们:每周分享的内容丰富,凡是能够触动诗人写诗灵感、引发诗兴的一切均可纳入分享,如一张图片、一只小鸟、一件事、一个社会现象、一次心动、一场哭泣...... 但要求每次只分享一个内容,内容长短不论,可以是琢磨一个诗意的词,一个诗意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诗节,一整首诗,可以是有灵感却不能成诗行的困惑与烦恼,可以是对某个诗句、某首诗的解读与赏评,可以是对某一个诗歌理论的学习心得与实践,还可以是某一次创作构思……世间一切都是固定的,但解读却千差万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自己对世界不同的认识与解读。

每周分享,成了会员们忙碌生活之余的期待和精神寄托。有会员说,现在这个年代巴南作协新诗学会还在保留赤子之心,从主持到分享都在认真对待,首先,这个态度就带着诗意;盛友红推着我们、逼着我们成长和向前走。

每月晒优诗:“诗不改不工”

有了前期引领,激发和搭建平台,新诗爱好者们逐渐找到写诗的方向、激情和灵感了,有感,且能发于笔端了,但诗歌需要炼字达意,“诗不改不工”,“一诗千改始心安”,好诗是改出来的,要想出精品,诗人需要锤炼改诗之功,新诗学会“每月晒优诗”用意即在此,督促会员每月打磨诗作,晒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一两首诗,即投稿。7月晒优诗收到二三十份投稿。

“而今迈步从头越”,巴南新诗学会在巴南作协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队伍不断壮大,写诗论诗投稿积极性日益高涨,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学会各项工作有序、积极、健康推进中。巴南新诗学会带着一群中青年诗人和爱好者,踩着现实生活的快节奏,舞着新诗的激情与灵动,坚守诗意人生,秉持公益善举事业心,携手互助,并肩同行,正朝向诗意的远方昂首迈进。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