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作家李华)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区扶贫办组织了全区脱贫攻坚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开展“榜样面对面”主题宣讲。作为区扶贫办的一员,有幸与全区精选的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一起,走进镇街、村社,深入基层向各级扶贫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宣讲他们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原本以为就是带路和陪同,不想,几天下来,我一直沉浸在一种感慨和激动的心情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
把贫困户当亲人的扶贫干部梁正勇,是东泉镇黄金林村的扶贫干部。他妻子没有正式工作,母亲是脑梗塞后遗症病人,但他都很爱他们。他说,他从事扶贫工作多年,有一个切身体会: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就要把贫困户当亲人。
他负责全镇扶贫工作,又重点联系市级贫困村巴南区东温泉镇黄金林村。黄金林村离镇上有近17公里远,客车不便,双休日单位车不够,贫困户又分散。为了摸清底数,他就骑摩托车下村入户。山路不好骑,有一次摔在地上,手杆脚杆都摔伤了。白天,梁正勇骑着摩托现场监管项目质量进度,晚上收集整理项目资料,周末走村入户掌握贫困户动态。一年下来,从走进黄金林去到当年年底,节假日应休79天,我只耍了7天。家人心痛他,他还劝家里人:贫困户和你们一样,都是我的亲人。
从宣传动员、精准识别;到解决问题,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到产业扶贫,推动致富,贯穿始终的就是精准二字。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这两个字,梁正勇可没少受罪。首先,识别要精准。该纳入没纳入,不该纳入又纳入了,群众就有意见。咋办?他想了个办法:在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前,先由合作社社员会讨论评议,谁穷谁富,知根知底,不会评错。为了对真实性负责,还叫申请人做出书面承诺。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要做到精准扶贫,就要针对不同家庭致贫原因,找到“病根子”。有个贫困户叫韦宗福,得了癌症,又有精神病。因为穷,儿媳妇“跑”了。一家生活咋办?梁正勇协助韦宗福儿子找到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有几千块钱。他孙女在读书,梁正勇除了帮她在学校申请助学金外,还在镇里面给她申请困难补助。韦宗福一有问题就找梁正勇:鸡喂大了,想法卖;生病了给他打电话,梁正勇就帮他办住院手续。出院后,韦宗福怕冷,梁正勇还买了一床电热毯送他。“我每次离开他家,他73岁的老伴都要出门送我,送到很远,像亲人一样,我很感动。今年大年初一,韦宗福去世了,但我要继续帮扶他家。因为:人走了,茶水不能凉,亲情不能断。”梁正勇这样说,说得我也泪眼花花。
还有一个贫困户,叫王大贵,腿脚残疾。跟老婆离婚后,独自一人跑到新疆打工,丢下独儿由婆婆爷爷带。20多年他都不愿回家。家里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为了他家团圆幸福,梁正勇劝他回来。外面千好万好,还是不如家里好。何况家里还有父母孩子呢。王大贵一回来,梁正勇就赶快帮他申请指标,寻找屋基,协调换地。因为他没钱,梁正勇就找来工人,给他赊建筑材料,担保人工费,等危改资金下来再支付。王大贵的儿子,现在当了一名厨师。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
精准扶贫,“输血”不如“造血”。精准脱贫,关键要靠产业。
“产业是最美的风景,扶贫办左鹏主任经常说这句话,我们农业战线的干部,把这句话记得尤其深刻。”梁正勇说,他更喜欢推动扶贫产业发展,苦点、累点都不算事儿。
村里办了农业开发公司,农户以现金或土地入股,以股权进行保底分红,有劳动力的可以在公司打工,拿工资。开始群众不干,怕不保险。通过示范带动,看到确实能挣钱,积极性就来了。在黄金林村实施 “十里花果长廊项目”和“柑桔基地项目”。种植特色水果、菊花1500亩,已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相当于建了个“扶贫车间”。群众有了票子,纷纷脱贫致富。全村48户贫困户目前就有45户脱贫。
“菊花盛开黄金林,美极了。”说起这番美景,梁正勇总是很自豪。“十里花果长廊,也很壮观。李老师,欢迎你来看一看,春看花开,秋摘果,别有意趣。”
梁正勇有一份扶贫工作“任务清单”,清晰地记录着他每一周每一天、每一个月需要完成的那些扶贫任务,“做完就销号,没做完就继续干。”
人穷志不穷的建卡贫困户王礼焱,48岁了,精瘦精瘦的,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盘龙村4组人,肢体有残疾,离异多年,独自抚养上职中的儿子。
“在街道、村和社的帮助下,我建了7间猪舍,养殖了生猪近20头。”
王礼焱不仅接受了区农委和兽医站选派的专家现场指导,更是经常参加街道组织的养殖及创业培训讲课,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储备和养殖技术。特别是在种猪选配、饲料搭配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瘦多肥少、少病的猪种,王礼焱刻苦专研,潜心研究,在养殖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成功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又有别于一般生猪的特色类型。“通过学习养殖技术,我对养殖更有信心了。”王礼焱说,他买了母猪来喂,母猪又生小猪,渐渐地,生猪多了起来。不仅如此,他还附带养殖鸡、鸭等家禽。当然也有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没钱买猪时,心里很着急。”王礼焱感慨地说,现在养猪成了他的主业,如果遇到生猪售卖行情不好、饲料缺少等问题,他会及时向村里反映,在多次接触中,他与村干部逐步建立了信任感,村干部也会隔三岔五到他家走访,了解他在养殖和家庭上的问题及困难。为继续在养殖上为其提供后续的指导和帮助。从2015年起,累计为其发放价值3000元的农用物资,6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来帮助王强度过了难关。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盘龙村通过街道的平台了解到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后,第一时间联系中国邮政储蓄巴南支行的工作人员,来到王礼焱家中,为其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
贷款到账了。王礼焱很激动:“有了这笔钱,我更加有信心和底气发展养殖了。”
“三级帮扶干部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在一起,这让我们建卡贫困户感觉很温暖。他们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走进我们贫困户的家里、心里,愿意和他们亲。我也相信,没有迈不过的坎,跨不过的桥,路总是在向前延伸,越走越宽广。”
一品街道发扶贫干部谭恒敏是我比较熟悉的,我没想到,她的宣讲主题竟然是“要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或许,我们的扶贫事业正是做着救苦救难,救民于水火的事业,就是从心灵到物质,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助力,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一颗普度众生的胸怀和担当,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不然,那个为了扶贫工作,夫妻双双决定脱贫攻坚不收兵,绝不生小孩的夫妻;那个带着连续失去两个儿子的公婆,自立自强奋斗不已的媳妇,那些为了脱贫攻坚战,忘我工作着的人们,他们,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都不是豪言壮语,都不是离奇的故事,就那么真实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每一天都在不同扶贫战场演绎着......
感谢、感恩、感动、感念,“我们在一起,”或许,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参与,那么多的人奉献,那么多的人坚守,那么多的人坚信......脱贫攻坚目标,一定会实现,脱贫攻坚战,一定如期收官。
【作者简介】李华,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区作协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出版个人文集《在路上》,诗集《约》《故乡》,在一百多种报刊平台上发表作品800多篇。作品被多种文集收录。供职于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调研员。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