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邵煜晟)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也是一部百科全书。2019年冬以来,有缘三次参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独特的三峡风情,厚重的巴渝文化,悲壮的红岩英烈,变迁的沧海桑田等,都以不同寻常的魅力,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让我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篇一 初访三峡博物馆
听爸爸说:三峡博物馆很不错,一直想去看一看。
一
周末挤了点时间,我们从九龙坡陈家坪来到重庆大礼堂,站在人民广场上,三峡博物馆就出现眼前。
远远望去,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的造型映入眼帘,一见博物馆外观,就让我肃然起敬!
迎面是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我逐渐知晓,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仿佛构成了三峡大坝,展现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磅礴与壮观。
很多市民、学生踊跃来到这里,有序排队进入,馆里工作人员一个个认真检查证件,我终于进入了大厅。
二
三峡博物馆大厅呈圆形,很大很大。抬头仰望,玻璃穹顶显得庄严大气。
讲解员介绍,三峡博物馆有很多珍藏文物。涵盖了二十三个文物门类,其中的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西南民族文物等藏品系列内容丰富,设计精美。每一件馆藏文物,都珍藏着历史和文化。
走进“壮丽三峡”展厅,迎面是三峡壁画。一条用玻璃盖着的长江,被我们踩在脚下。看着形态各异的三峡山石、飞鸟走兽、珍稀植物,仿佛置身于三峡层峦叠嶂的高山峻岭,听到了江水拍岸和川江号子的声音。
我是住在三峡边,看着三峡的山,喝着三峡的水长大的。我们三峡人从小就知道,长江三峡,是指我们家乡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千余米,最窄处不足百米。爬到山巅,峻峰激流美景尽收眼底,但也让人心惊胆战,生怕脚下岩石滑落。
渐渐大了,跟着老师读着课本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三峡的雄奇壮美。
三峡博物馆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将三峡雄奇险拔的自然风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人身临其境。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让三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峡以其巨大的效益和作用,更加闻名于世。
现在中国腹地的三峡,已经成为三峡文明的象征,成为长江文明和和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巴渝文化的代名词。
也许因为三峡蕴藏深厚历史文化,三峡博物馆方以”三峡“冠名。
三
眼前呈现的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展厅,不仅有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精美的刺绣和头饰、民族乐器与建筑,还复原了土家族婚礼的场景,详实的资料介绍,让我们了解土家族异常隆重的婚俗。
我曾到过土家族聚居地,听说过土家的一些婚嫁习俗。土家婚嫁前奏,一般有托媒、合八字、订婚、认亲、报期等,婚礼过程中的过礼、花圆酒、踩斗、坐堂、出拜等,婚礼过程所唱的陪郎哥、搭红歌、拦车马歌、入洞房歌、铺床歌、谢礼歌等,都很有民族特色。
新娘出嫁时的哭嫁,唱哭嫁歌,尤其让人动情和心碎。一般在婚前的半月之内即开始,准新娘邀约闺蜜女友,一起帮忙做针线活,一起刺绣,绣手巾、绣枕巾 、纳鞋底,银针闪烁,彩线飞舞,姑娘们边哭边做,唱哭嫁歌,哭爹娘养育恩,哭哥嫂姊妹离别情、哭祖宗功德。似乎哭得天昏地暗,肝肠寸断,但哭中寓乐,似哭实乐,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淳朴感恩、天真率性。
据介绍,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涵盖土家族、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展馆从服饰、乐器、婚俗这些小切口入手,展现出西南地区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远古巴渝展厅,我们像经历了一场寻根之旅,回到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的化石让我们追根溯源,了解自己的祖先,各种骨制品让我们近距离了解远古巫人的创造力和审美,青铜兵器让我们看到了巫人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智慧。我想,相传十巫升降于巫山,上古时期巫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推进社会发展,构成了华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我们像坐着时空隧道,了解了远古巴渝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
四
我以前虽参观过一些博物馆,但不管从形式到内容,都无法和三峡博物馆相比。
三峡博物馆既有较高的规格,又更加具有地域的色彩,从壮丽三峡展厅、远古巴渝展厅,到重庆·城市之路展厅、西南民族民俗风情等展厅,都展现出三峡这片土地的神奇,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峡博物馆中,远古生活的巫人、巴人的求索与进取,催人奋进,让人流连。历史深邃、魅力独特、充满神奇的三峡历史文化,成就了三峡博物馆。
三峡历史文化的好载体——三峡博物馆!
篇二 网访重庆三峡博物馆
计划2020年新年后,再前往重庆三峡博物馆参观,实地感受厚重历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位于重庆主城的博物馆不得不闭馆了。
一
实地参观的打算泡汤了。正在沮丧之时,爱人说:“有办法啊,实地去不了,我们就在网上看吧。”这个建议太“好”啦,网上访问博物馆,还可以慢慢看解释,细细去品味历史,还可减少对疫情的担忧。
到了周末,我们打开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官网,里面有“藏品公开”“陈列展览”“每周一品”等,有“试听导览”“馆藏老照片”“馆藏古籍”“视频”等,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
畅游在网页里,我们去领悟重庆三峡博物馆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植物的符号……他们都表达了别样的三峡文化,特别的历史。
百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方知又名重庆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新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颇具现代气息,气势恢宏、内涵深邃的博物殿堂。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依地势而建,与人民广场和人民大礼堂三位一体,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与山体融为一体,结合地势高差与建筑的围合与半围合,呈现出山水主题的园林景观。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上十分巧妙,外部高大的弧形玻璃幕墙,与200米外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圆形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博物馆内部也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圆形大厅。
博物馆与周边优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大重庆文化景点,打造了重庆一大文旅品牌。见识了巴渝远古文明,重庆的历史变迁和百年发展之路,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重庆的了解。
二
据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居然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5098平方米,展厅面积达20858平方米。
博物馆共分四层,主要由360度环幕电影、4个基本陈列包括《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和6个专题陈列,馆内珍藏有大量历代瓷器、书画和钱币等文物。
上次实地逛展中,我重点参观了“壮丽三峡展馆”,观看了很多实物,对三峡的历史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神州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震撼着我的心,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
这次网上观看,‘乌杨汉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储藏在博物馆内的乌杨汉阙,是我国现存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2005年开始,“乌杨汉阙”一直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中庭,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它透出来的霸气、威武,让我深深折服。
通过博物馆网页学习,让我又见识了博物馆的另一镇馆之宝——“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观看介绍资料得知: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先后经历了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件“巫山人”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现在也来到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在网上博物馆里,我们不仅领略了三峡灿烂深邃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也目睹了三峡工程的伟大恢弘,还感受到了三峡人舍小家为大家,他们迁移他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三
当我们进入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现上面还有语音和视频讲解,推送了很多优质的内容,让粉丝们能通过公众号更好了解三峡博物馆。
我迫不及待地点开了语音导览板块,对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很多展馆的细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临时展览只能参观一段时间,通过公众号,我们可以随时浏览,回味过去的展出。
博物馆展览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云逛展可利用闲散时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课堂,一种人生历练,一种精神的升华。
博物馆让我们既丰富了知识,又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重庆文化,了解了重庆的历史,看到了重庆的未来!
重庆三峡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重庆文化的写照,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重庆光辉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重庆精神!
重庆人文精神的好窗口——重庆三峡博物馆!
篇三 再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疫情稍微好转了,终于又到了周末。尽管天下着小雨,我和家人却热情不减,一大早就驱车前往重庆三峡博物馆,去完成再一次实地参观的心愿。
一
由于重庆疫情处于三级响应,我们严格按照要求,通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的“参观预约”渠道,仔细输入了个人基本信息和过去一段时间的身体状况信息,做好防护措施后,才能进入博物馆。
这一次,我特别仔细地端详,三峡博物馆的名称前,不仅冠以重庆,而且还冠有“中国”二字。
之前,我分别参观了壮丽三峡、民俗风情等展厅,今天准备重点去参观重庆的发展变化,再探寻远古巴渝文化。
“城市之路”展厅位于博物馆二楼。一进入展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以黄绿为主色调,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展厅主要介绍了重庆这个城市,古往今来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的历史变迁,重点是近代的城市发展历程。以时间为线,将重庆城区的地理、经济、政治、工业、人文、城市面貌等罗列出来。
展出的有历史志书中的城市地图,各个时期的城市沙盘,重庆历史上的城楼、城墙、街道、店铺、兵营的实物复原,更直观更真切地展现城市变迁。
我从周朝巴国国都的重庆出发,顺着历史的变迁,一路走一路看,我仿佛看到了2300年前的重庆,当时的巴郡,秦始皇一统海内,秦相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
身在博物馆,我眼前仿佛还看到了600年前的明朝,一员名叫戴鼎的守将在他镇守重庆期间,把先前修筑的城墙、城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加固和完善,他将墙体全部换成了青石,使“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门格局正式形成。
在山城单元漫步,我看见了老重庆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和市井生活,置身其中好像穿越时空回到的那个年代的重庆。老重庆的火锅店、“延寿堂”药铺、“人道美”油腊铺、棉花铺、竹器铺,以及四方四角的花轿、传统的水缸……让我找到了历史长河中的重庆记忆。
二
工业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随着重庆开埠和川江航运的近代化,重庆近代工业逐步兴起。
在工业崛起的单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重庆望龙门缆车电动机。望龙门缆车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轨道为鱼腹式,上下方向运行的缆车在鱼腹处错车,这样在上下部就只需要修建一条轨道,既省材料,又节约资金。
顺着时间来到20世纪20年代,我看到了重庆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时期重庆正式建市,有了众多的商埠、有了市政厅、市政府等近代化城市的管理系统 ,展厅从各个方面,多维度的展示出重庆近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工业的突飞猛进。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庆的城市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29年第一部公共汽车问世以来,重庆解放后的解放号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天然气客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自动扶梯、观光巴士到轨道交通,给重庆人们出行插上了翅膀。
我仿佛觉得,历史并没有远去,它就在我们的脚下,与我们相隔咫尺红土,至今仍在散发着温度。
三
文物,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带我们回到了原始社会,一百多张珍贵照片,近千件古化石、石器、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展现了古代巴渝悠久的历史文化。巴渝地区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人类文化绵延不绝的地方。
置身“远古巴渝”,我仿佛乘着岁月的船帆,从人类历史的童年开始,沿着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顺流而下,这里展出了上至二百万年前的中国最早人类“巫山人”,下迄公元前二世纪这段漫长历史,与此同时,巴文化也逐渐融会入中原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些文物身上,我看到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粗糙的卵石器具;到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种类多样的打制石器,甚至可以看见有些石器已经有了刃部,变得越来越光滑。
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大溪墓葬和祭祀坑,展厅玻璃地板下就是五人合葬墓,观众可以站在玻璃上,近距离俯看墓葬,只见左边有两个成年人,其中一个胸部插着一枚骨箭;右边三个未成年人,其中一个少了一只大腿。两边的玻璃墙后面,墓葬里的人类骨骼化石却是或跪或蹲的形态。
当时我和家人开展了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特别的墓葬方式?旁边的保安见我们对墓葬充满了好奇或疑惑,迎上前来很热心地详细向我们介绍了大溪墓葬的发展阶段,说五人墓葬是一大家人,左边是夫妻平躺,右边是孩子。还介绍了跪或蹲的形态是不正常死亡,解开了我们的疑团。
在“远古巴渝”展厅,我们还观看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战国青铜虎钮錞(錞于),这古代的打击乐器,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
四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片英烈辈出的热土。
“远古巴渝”展厅,还陈列了一尊舍身保城的巴曼子将军像。据介绍,巴曼子生于东周末年的临江城,即今忠县。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巴国的将军巴曼子,为保城池而自刎,后人念其忠诚,由此改临江为忠州。
看着将军像,我了解到一个舍身为国的历史故事。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内乱平息后,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悲壮不已。
“抗战岁月”展厅,更让我感受到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这里,我看到了重庆大轰炸、较场口大隧道惨案画面,无论是重庆人民反抗大轰炸,还是川军出川抗日,都使我领略到了重庆人民的坚贞不屈、英勇无畏。
在博物馆,我发现存放着江姐最后一封书信。我是在江姐的丈夫彭咏梧烈士阵亡地的下川东巫溪出生的,爸爸经常给我讲:1947年冬,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彭咏梧到下川东奉大巫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组建川东游击纵队,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下,彭咏梧为掩护战友不幸阵亡,时年33岁,《红岩》小说把这个情节写到了上川东的华蓥山。
在丈夫牺牲的打击下,在酷刑的折磨下,江姐在狱中英勇不屈。看到敌人的残酷,她自知时日不多,于是用一双肿得像腌萝卜一样的手,在只有普通手掌大小的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家书,写下了寄养的嘱托:“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在重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江姐、赵世炎、王 良、王朴、许晓轩、陈 然等,都是国人崇拜的先烈,都是红岩精神的化身。我感受到了他们伟大,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是红岩英烈们,为了祖国和重庆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早早地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革命先烈体现出的红岩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我不禁眼眶湿润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物,不得不被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惊叹,惊叹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他们的的奋斗精神和英雄壮举。我想,没有古人的发明创造,没有前辈的不懈追求,没有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也没有今天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更没有我们今天难得的幸福生活!
我们处于一个伟大而美好时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迟早也会变成历史。作为年轻的一代,理当更加奋发图强,理当更加拼搏进取、勇敢奋斗,更好播种希望、实现追求,弘扬好中国精神,共同实现好中国梦,创造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
我深深地感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所展示的历史与进步,所传递的文化和精神,既属于三峡,也属于重庆,更属于中国大地。
中国文化和精神的好载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作者简介】邵煜晟,女,重庆巫溪县人,生于1991年冬,中共党员,重庆华龙网集团公司编辑。在文学这条路上摸索前行,期待在写作中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