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愿每颗战贫儿歌子弹都射向贫穷

发布时间:2020-07-14 00:31:4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作家戚万凯)嘀嘀哒——/嘀嘀哒——/冲锋号,/吹响啦。/快集合,/快出发,/脱贫攻坚我来啦!

……

2020年子鼠春,当战疫儿歌一播完,我立马将“戚儿歌——战贫”再上抖音,第一首作品便是《冲锋号》。我感到兴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儿歌短则三四句,多则七八句,对于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起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寓教于乐的儿歌,孩子们喜闻乐见。小儿歌、大社会,小儿歌、大智慧,小儿歌、大能量。抗日儿童团,不是一样为抗战胜利发挥了作用吗?脱贫儿歌,无异于射向贫穷的子弹。

脱贫攻坚需要“志智双扶”,“志智双扶”离不开孩子。孩子是联系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力量。脱贫儿歌有助于营造“扶贫先立志,脱贫当自强”的良好氛围,让孩子立志脱贫、勤学知识、参与劳动,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啥呢?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重庆市城口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蕴藏着脱贫攻坚富矿,有着感人的追梦故事与奋斗精神。于是,我随脱贫攻坚儿歌创作采风团走进城口,收获丰富“稻米”。

在城口,无论男女老幼,全民皆兵,奋力投身脱贫攻坚战。于是,《坚决要求上前线》流出我笔端:

爸爸回家大声喊:/“我们农村要开战。”/我和妈妈吓一跳,/张大嘴巴腿打颤。/爸爸一见笑出声:/“要打脱贫攻坚战。”/我和妈妈拍手笑,/坚决要求上前线。

民以食为天。在山里,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了久闻大名的城口老腊肉。

城口老腊肉肉香味浓,口感很好,肥而不腻,有“老口老腊肉,香飘山内外”美称。印象中的腊肉是熏烤而成,不利健康。然而,城口腊肉是在传统腌制基础上,用最新配方腌制浸泡,并以科学方法配大巴山多种有益植物树叶轮换熏烤,从而减少了腌腊制品中的有害物质,极大地提高了老腊肉的健康指标,故而成抢手货。他们以电商形式对外销售,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出现《腊肉自己上门来》的新时尚:

老腊肉,一块块,/香味引得游客来。/你一块,我一块,/腊肉不够抢起来。/都别抢,都别抢,/请把地址留下来。/有了腊肉给你寄,/腊肉自己上门来。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各级扶贫干部心系百姓,视贫困户为亲人,拥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公仆情怀。我有感而发,创作了《她比亲戚还要亲》:

短发阿姨汗淋淋,/跑到我家来扶贫。/看了屋里看坡上,/送了技术送资金。/三天两头我家跑,/肉都掉了好几斤。/亲戚少来她常来,/她比亲人还要亲。

放眼全国,脱贫典型似繁星闪烁。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像黄文秀那样的扶贫干部不胜枚举,他们以爱民情怀、实际行动,改变了面貌,富裕了村民,照亮了前程,带来了希望。于是,我创作了《数星星》:

天上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快来看,快来看,/咋个多了一颗星?/对对对,多颗星,/黄文秀她爱农村。/为脱贫,献生命,/永远活在百姓心。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在黄文秀这明镜面前,我羞愧难当,因为我也是一名扶贫干部,虽然尚未驻村,但联系了三户建档贫困户。其中有一户主姓罗。虽然年纪大,老伴又有心脏病、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人老志不衰,将稻田改成池塘养鱼,种植养殖多管齐下。看着波光鳞鳞的鱼池,联想到雨后春笋般的新民宿,我写出《“蓝宝石”》:

大池塘,建亭子,/喂上鱼,变鱼池。/池边坡地种花果,/鱼池像颗蓝宝石。/城里人,下乡来,/赏花摘果又钓鱼。/爸妈乐得数钞票,/我在一边忙登记。

扶贫需要“志智双扶”。有的贫困户面对政府和社会帮扶,不思进取,贪图待遇,不愿摘掉贫困帽。有一贫困户,在我下乡扶贫或慰问时,不止一次询问:“你们帮扶我还要管多久?”言下之意我明白,就是打听对他的扶贫政策要执行好久,舍不得帮扶所带来的实际利益。为此,我创作了儿歌《摘帽》:

叔叔戴顶贫困帽,/黄葛树下在炫耀:/“我是一个贫困户,/补助礼物真不少。”/爷爷听了脸一沉,/摘下他的贫困帽:/“这顶帽子不光荣,/快快脱贫好不好?”

世上事物总是阴阳相生,相互促进,比如人体气血,气带血行。没有看不见的气体带动,血液无法正常运行,带来新陈代谢;又如田野风雨,风带雨飘。没有看不见的风儿相助,雨水不会洒遍大地,产生勃勃生机。农村小康同理。农民要致富,不仅腰包要鼓起来,心灵更要美起来,环境也要好起来。

我联系的建档贫困户中有一残疾人,有志气,打零工,发展养殖业,但有一明显毛病:不爱干净,家里邋遢,床铺被盖不叠,床脚堆满东西,鞋子东一只西一只,沙发、餐桌、柜子上,衣物乱扔,满是灰尘,地坝鸡粪鸭屎星罗棋布,走路需小心,否则会踩“地雷”。我在帮其规划产业发展的同时,劝其爱国爱乡也爱家,再穷也不差水,收拾也不需要钱。我开玩笑:“你家像工棚,也像叫花子的家”。他听了羞红脸,笑着点点头。当我再去他家,眼前一亮,但见屋里收拾得十分整洁,地坝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对了,我为他点赞。于是,着眼乡村文明建设,我创作了《文明歌儿大家唱》:

瓜果皮,丢地上,/垃圾袋,挂树上,/口口痰,吐草上,/乱涂鸦,在墙上……/新农村,变了样,/不见这些坏现象。/管住手,管住嘴,/文明歌儿大家唱。

2019年是脱贫攻坚战关键之年。为加大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宣传力度,树立身边榜样,我区组建了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团,我有幸成为撰稿者之一,为三名扶贫干部写稿。其中东温泉镇扶贫干部梁正勇便是其中之一。

下乡采访,大家纷纷为梁老师点赞,我也为其先进事迹所感动。在其办公室采访时,只见他电脑键盘下压着一张纸。是什么纸呢?梁老师告诉我,那是他的“扶贫任务清单”,即将近期要做之事,按轻重缓急逐一写在上面,随身带,做完一件划一件。全部做完就销号,另换纸写。为此,我将宣讲稿题目定为《我的“脱贫任务清单”》。梁老师不但在区内巡回宣讲,还上了市的电视。在宣讲稿基础上,我创作了儿歌《脱贫清单》:

伯伯每次到我家,/掏出白纸看一下。/“上面记的什么呀?”/伯伯对我笑哈哈:/“脱贫清单一大张,/你家脱贫该做啥。/做完一件销一件,/全部做完脱贫啦。”/我一听,眼睛眨:/“脱贫清单给我吧。/清单内容全划掉,/脱贫立马实现啦。”/伯伯听了哈哈笑,/吓走树上黑乌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中国历史上,古人很懂得发挥舆论作用。《吕氏春秋》:“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谏鼓”、“谤木”就是为了收集舆论。陈胜、吴广起义时让人在帛上用朱砂写了“陈胜王”3个字塞到鱼肚子里,还让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一来二去人们就相信了。古人如此,今人更应重视舆论作用。

我是宣传战线上的一名文艺战士,要发挥好笔杆子作用,虽然不具毛泽东赞丁玲“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那样大的威力,但总可以传递正能量,滋养人们心灵。除书面传播外,还要与时俱进,采用新方式传播。于是,我们设计将儿歌搬上日历,写下《脱贫儿歌上日历》:

好消息,好消息,/脱贫儿歌上日历。/有儿歌,有知识,/有图画,有数字。/你一张,我一张,/家家门上来贴起。/天天看,月月看,/出门回家记心里。/山村一天一个样,/过的都是好日子。

山城四月,春风和煦,山水透绿,一派生机勃勃。2019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学校、农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15日中午,习近平一下飞机,就转乘火车、汽车前往石柱县,山路蜿蜒,坡急沟深,辗转3个多小时抵达大山深处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在马培清家中,看到谷仓里装满粮食,厨房里挂着不少腊肉,温饱不愁,了解到他们家通过参加黄精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习近平表示欣慰。

看着电视新闻,我不禁发挥想象,连写两首儿歌:

北京爷爷到基层,/一头钻进小山村。/又是看,又是问,/身边围满老百姓。/爷爷和蔼又可亲,/说话大家都爱听。/指给村民致富路,/点亮一盏照明灯。/爸爸回家告诉我:/那个爷爷是财神。(《北京爷爷》)

草帽伯伯到我家,/爱和爸爸把话拉。/看了屋里看屋外,/看了粮仓看庄稼。/摸摸被盖厚不厚,/看看锅里吃些啥。/听说爸爸脱了贫,/伯伯笑成一朵花。(《草帽伯伯》)

习近平在重庆现场考察后,亲自主持召开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何谓“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这一常识,我创作了儿歌《送大礼》:

姐姐来画图:/稻谷和衣服。/我来搭积木:/楼房像别墅。/送给山村贫困户,/有吃有穿又有住。/再搭医院和学校,/又看病来又读书。

儿歌姓“儿”,是写给低幼孩童看和听的,要求语言浅显易懂,不能出现“两不愁三保障”政治术语。但其内涵又需要传递。因此,我从孩子们喜欢画画的角度构思,自然融入内涵,通过“姐姐”和“我”画画搭积木,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对小康生活的梦想追求和对山区贫困户的温暖爱心。

习近平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面对党的富民好政策,老百姓应怀感恩之心。因此,我创作了《扶上马要送一程》:

爸爸开会回家门,/宣布我家脱了贫。/我和妈妈跳起来,/爸说还有好事情:/“优惠政策还要享,/扶上马要送一程。”/党的政策真是好,/我和妈妈泪盈盈。

近年来,脱贫攻坚在推进,小康目标在接近,我的脱贫儿歌也在递进,除20多首收入《幸福歌儿满山坡》儿歌集外,个人脱贫攻坚儿歌集也已完稿。但愿每一首儿歌都是一颗子弹,射向贫穷。

目前,我正陆续将200首脱贫儿歌自编自诵自拍自制成1分钟内的小视频,每日在“戚儿歌”抖音上发布。虽然辛苦,但乐此不疲。投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戚万凯,男,196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著有《猴子当了山大王》《儿歌“戚”谈》等儿歌、童诗、儿歌评论集、童话集40册。《水果歌》等500余首儿歌入《中国儿歌大系》《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诗歌卷)》《名家儿歌》等小学语文、幼儿园教材教辅、儿歌集子,《蚂蚁搬家》等30多首谱曲,《老鼠画猫》《上网》上央视“六一”晚会,儿歌集《山羊爱和谁睡觉》《章鱼拜师》纳入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一、二年级。评论集《儿歌散议》获2017年重庆市重点文艺项目扶持。百余次在全国获奖,中央电视台“七巧板”新童谣竞唱前十佳得主,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举办的全国优秀童谣征集评选连续六届获得者。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