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吴成队)我的老家是枣庄山亭区西集镇吴庄村,我记得还是70年从我小时候在枣庄十一中读初中时,常听我的老师朱平坦讲道他父亲朱道南鲁南运河的支队政委,鲁南运河队队长副队长孙伯龙,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军,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震撼着我的心,至今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于是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就动笔写下这动人的英雄故事,给后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获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启迪和内在激励。
孙伯龙,名景云,字伯龙。1903年生于山东峄县四区(现属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中李庄村一个富裕家庭。他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以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的身份,为推动峄县民主革命运动做出重要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决主张“枪口对外,一致抗日”,抵制了峄县地区的反共顽固势力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在共产党的倡导下,先后组织了“山外四部抗日军联合委员会”及运河支队、峄山支队,辗转于运河南北和津浦铁路俩侧,开辟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组织发动民众,坚持敌后抗战,屡御强敌,战绩卓著,深受鲁南军民的敬仰和爱戴。
孙伯龙自幼聪慧,少有大志,颇受父母喜爱。六岁时(1909年)开始读私垫,后转人初小就读。因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有一定的活动能力,经常关心、体贴、资助贫困的同学,故被推选为班长,成为小学生的“领袖”爱党爱国是孙伯龙队长的真实写照。
一
1919年,孙伯龙初小毕业后,考入峄县韩庄镇(现属微山县)高等小学就读。“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在进步教师张捷三的影响下,积极组织同学上街游行,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小毕业后,为了组织学生运动没有离校,被全校同学推选为“韩庄高等小学反日救国会”会长。1922年年,孙伯龙以优异成绩考人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此时,济南已有共产党人在活动,并建立了由中共中央直属的济南支部,他们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列主义,传播新思想,发动广大爱国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混战割据。在此影响下,孙伯龙积极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进步受到革命思想的教育。1926年春,孙伯龙离开了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了追求光明,寻找救国之路,他奔赴广州,人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不久加入了国民党。那时,周恩来同志任军校政治部主任,恽代英、叶剑英等同志任政治教官。1928年年4月,孙伯龙在黄埔军校预科学习期满,适逢国民革命军在徐州誓师北伐,即随北伐军挺进鲁南。北伐军开赴鲁南之后,一举战败了奉系军阀孙百万部,山东峄县城被国民革命军占领。至此,孙伯龙奉命留在家乡峄县,遂组建了国民党峄县县党部和县政府,孙任县党部常务执行委员(后称书记长)、成为国民党在峄县的主要官员之首。在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全身心地彻底改变峄县的破败局面。孙伯龙在国民党峄县县党部的作为,自然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但也深深地
触及到地主,资产阶级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利益。因而他在国民党县党部的地位迭次下降,先由书记长降至秘书长,不久又降至普通执行委员。1931年年,孙伯龙被调到山东博山县党部,先后任整理委员和执行委员。两年后,他又被调到山东安丘县党部任整理委员。1934年,孙伯龙被贬黜,返回峄县老家。孙伯龙及运河支队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抗击日军,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让我们珍惜今天,爱祖国爱人民,民辨前进的方向,这也是一种传承,愿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1934年,孙伯龙回到家乡,看到政教腐败不堪,峄县城内惟一的完全小学办得不成样子。他决心凭着自己的声望,在城内创办一所新型学校,该校取名为“峄县文庙小学”。
文庙小学办起后,孙伯龙担任了校长,先后聘请了梁巾侠、张耀、张桐君、孙剑锋等10余名教师。起初全校仅有4个班,后来发展到6个班,约200余名学生,其中:工农子弟和女学生占相当比例,这是文庙小学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一个鲜明特点。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同仇敌忾,纷纷要求全民族抗战。孙伯龙在梁巾侠和张耀的支持下,召开全县教职工大会,愤怒声讨日军的侵华罪行。会上,成立了“峄县抗敌后援会”,孙伯龙被推选为会长。从此,孙伯龙带领全县师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孙在黄埔军校的同学黄僖堂,曾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领得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50游击队的番号,正想返回家乡峄县组建武装,遂委任孙伯龙为他的参谋长。
孙伯龙接受委托后,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要解决人和枪的问题,必先从孙家门做起,从自己的亲朋做起,如果把他们的思想工作做好了,愿意积极抗日,捍卫祖国疆土,人和枪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当孙伯龙拿定主意后,经过走亲串友和召开孙姓商讨会,把组建武装,抗日救国的事,同他们一商量,真可谓义旗初展,收获不小,首批就拉起了30多人(枪)的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常驻在峄县附近的张林村,活动于曹家埠、刘河口、蔡园、周家营小营、张庄、王楼、逍遥村、牛山后、邵楼等村镇。他们吃的是摊派饭,穿的曹是百家衣,铺的是秸秆草,生活非常艰苦。尤其是过了年春天,青黄不接,周筑有老百姓断粮缺柴,队伍常常吃不上饭。梁巾侠的父亲进步爱国人士梁慕文,日,直曾卖地支援部队解决吃粮问题。因这支队伍大都是农民出身,所以,平时积良的极练兵打仗,农忙季节带枪回家帮助收种,始终保持着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台儿庄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遗弃了大批武器,被当地民众捡起。后部、经孙、邵两部的深入宣传教育,许多热血男儿便纷纷携械从军,人员和枪支不断得到扩充。
二
1939年年秋,八路军115师先头部队686团、115师机关和直属部队,在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带领下,先后抵达鲁南腹地抱犊山区,同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会师,开辟以抱犊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不久,义勇总队归115师建制,改编为苏鲁支队。峄县县委在运河南所掌握的孙斌全部也用了八路军的番号。同年11月,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
同年12月底,八路军115师首长颁发了组建运河支队的命令,任命朱道南为政委,孙伯龙为支队长,邵剑秋为副支队长,胡大勋为参谋长,文立正为政治处主任。同时,师政治部还派区军干部王福堂、钟联祥、王广汉、杨荣和吴振东等10人,到运河支队工作,1940年年元月一日,在周营正式宣布运河支队成立。从此,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的旗帜飘展在运河南北的大地上,孙伯龙等率领的千余名抗日健儿活跃在敌人的心脏地带。
1940年初春,孙伯龙率领刚刚建立的运河支队,活动于运河两岸和津浦 路以东地区,运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分散隐蔽,机动灵活”的游击战 术,神出鬼没地不断袭击敌人,给日军以很大打击。贾汪等据点的日本指挥 官恼羞成怒,便执意寻找运河支队进行决战。
元月5日夜,日军集结300余鬼子和200余伪军,由贾汪据点悄悄出动 企图在小山子围歼运支二大队未能得逞,于第三天拂晓扑向杜庄。运支三中 队首战杜庄,固守村落,以牺牲6人的代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5月4日,峄县、枣庄、临城等据点之敌,出动步兵三千,骑兵数百,分 兵五路,围攻活动在运河北岸邵楼一带的峄县县大队,企图将他们一网打尽。 我峄县县大队奋力抵抗,同敌人血战一天,打死打伤敌伪200余人,我方也 伤亡近150人,尔后突围,二大队长孙怡然在战斗中负伤,一大队参谋长孙 伯英壮烈殉国。
此时,运河支队一大队正在运河南岸的平山子一带活动,因相距较远,不及增援;为了不让敌人讨到便宜,孙伯龙根据日军往常的活动规律,估计 韩庄出动之敌定会在黄昏前撤回老巢。
于是,他同邵剑秋研究决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遂命令运支 一大队长邵子真,带领一、三中队隐蔽地北渡运河,黄昏前到达由阴平至韩 庄必经之路的常埠桥,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伏击敌人。此次伏击战斗,击毙 日军副联队长广田中佐以下100余人,我军无一伤亡,仅以少量的弹药消耗,赢得了全胜。
三
自运支建立到春夏之交,仅仅数月,孙伯龙率运支的健儿们,在苏鲁支 队和峄县县大队密切配合下,经过大小战斗数十次,给日军以重创,大量杀 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较大规模的反扫荡中,运支伤亡不少,弹药所剩无儿,加之10个多月来,部队一直在打大仗,打恶仗,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休整。为了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师部首长命令运河支队,除留下五、八中队在运河两岸坚持活动外,其余都进人抱犊崮山区进行休整。孙伯龙接此命令后,及时向运支干部进行了传达,作了思想动员,商定了进山的行动路线,
并对留下的部队作了周密安排后,即率部跨过台(枣庄)路,顺利到达抱犊崮山区,遂靠近教导二旅五团进行休息整顿。休整期间,师部首长对运河支队及其领导成员,作了较大调整。运支一大队和二大队的八、九中队被提升为主力,编人教导二旅五团。支队长孙伯龙调任鲁南军区副司令,支队政委朱道南调任峄县县长,副支队长邵剑秋接任运河支队长。孙伯龙晋升为鲁南军区副司令后,具体分管军事训练和机关工作,这比在山外带兵打仗、南征北战轻松得多,安定得多。但是,他在思想上并不轻松,也不安定。
运河支队、苏鲁支队和峄县县大队先后进山后,日军疯狂进行清乡扫荡,环境日趋恶化。人民群众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消息传来,孙伯龙心情沉重,接连十多日,坐卧不安,时刻牵挂着山外的一切。他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自己必须回到山外去,重新发展队伍,决不能让运河南北地区得而复失。于是,他下定决心,请示出山,重新打开运河南北地区的局面。鲁南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经研究决定,同意孙伯龙出山的请求。
此次出山,除了以孙伯龙为首的峄山支队外,还有运河支队,峄县县大队一中队和峄县党政机关。因为运河支队一部分升人了主力,力量薄弱,所以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军区根据115师首长的指示,派教导员二旅五团副团长王根培同志带五团三营随他们一起出山。从此,原运河支队的创始者一--朱道南、孙伯龙、邵剑秋等又走在一起了。
他们要杀出山去,打开局面,必先打几个胜仗,造出声势,才能站住脚跟,尽快发展部队,但选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孙伯龙、朱道南、邵创秋等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先打运北重镇周营。
周营是原来运河支队时常活动的地方,也是孙、邵的家乡,地理、民情都了如指掌,又根据侦察得知,周营为峄县第四区伪区长兼警备大队长孙景义所盘踞,兵力共有三个中队,约200年余人,分驻三个小据点,据点围墙高约3米,外有围壕宽3米,深3米,壕外有铁丝网,围墙四角各有一座碉堡,可谓“ 深沟高垒,易守难攻”。夜间据点周围汽灯高照,亮如白昼。孙景义认为防范森严,八路军不可逾越。
我军各部和党政机关出山后,一鼓作气,协同作战,接连取得了周营、新闸子、六里石等战斗的胜利,声威大振,传遍运河南北,为重新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部队与党政机关于18日拂晓前,到达黄邱山套,与胡大勋、胡大毅带领的五、八中队胜利会师。从此,孙伯龙、邵剑秋诸部和党政机关,不但在运南站住了脚,而且部队发展很快,重新开辟了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先后在黄邱、旺庄、新河建立了三个游击区,并控制了微山岛。
但是,敌人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日伪乘我立足刚稳之际,疯狂地进行扫荡,妄图把我党、政、军从黄邱山套赶出去。此时,王根培副团长带领的五团三营,因执行新的任务,返回了抱犊崮山区,归还115师建制。至此,峄山支队、运河支队、峄县县大队一中队和峄县党政机关,在敌强我弱,地区伪化,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新的长征,迎接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的对敌斗争。
1941年1月115师教2旅5团副团长红军战士王培根兼运河支队副队长,带领5团3营出山,在王培根的协助下运河支队很快拔出峄县西部的周营和六里石等日伪据点,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黄秋山套抗日根据地控制了微山岛。
四
1942年年初,驻枣庄、峄城等据点的日伪军,在敌结束对鲁南、鲁中山区大扫荡之后,就开始对运河南北地区进行扫荡和蚕食。元月2日,日伪集结1000余人,对驻防毛楼的我峄山支队进行远距离的奔袭。孙伯龙驻防毛楼,距涧头集据点仅有六华里,也近半月之久未有移防。敌人鉴于1941年年春夏两季分路合击失败的教训,突然改变了战术。是日凌晨,日军从四面悄悄包围了毛楼。哨兵发现敌情后,即向孙伯龙支队长报告。孙支队长略一沉思,说:“敌人来得好快呀!看样子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即命令部队迅速向西面库山转移。当部队走出毛楼不足一华里时,突然遭到南面仅半华里远的东、西于沟村内敌人的伏击,当即有10余名战士倒下,也有的溃散。孙伯龙一面命令部队立刻回村固守,一面向敌人还击。但是,由于敌轻重机枪的疯狂扫射,组成一道道火网,孙支队的头部、腿部连中数弹’顷刻倒在血泊中……
峄山支队秘书梁巾侠带着生还的、大都负了伤的20余名战土突围。这一仗打死打伤日军百人。
孙伯龙牺牲的噩耗传到鲁南山区,我党政机关干部和广大军民都深感痛惜。
孙伯龙的一生是坚持团结抗日的一生。据孙伯龙的笔记记载,他生前曾与日寇作战40余次,如1939年7月在曹家埠一举歼灭日军四支部君小分队22人,开创了峄县地区全歼敌军的战斗范例。还有194c年秋的朱阳沟战斗,我两个中队遭到日军千余人包围,我军坚守村落,激战天,打退了敌人的20余次进攻,毙敌400人,最后胜利突围。
孙伯龙率领部队始终战斗在运河两岸,战斗在日寇密集的据点之间,战斗在枪林弹雨之中,南锁山东之大门,北辟延安之通道,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使侵略者闻风丧胆,罗荣桓将军曾称赞他们“敢在鬼子头上跳舞”。
为配合李仙洲部北进山东的行动,国民党苏鲁边司令韩治隆和湖西地方顽固派司令冯子固共同合谋,企图南北夹击运河支队。在此之前,国民党特种工作团的郑继筠部垮台后逃到湖西,郑继筠被冯子固委任为第十九挺进大队大队长。1942年年3月,他带着不足百人的队伍,东过津浦路,进到黄邱山套以北的新河地区活动。新河地区是北进鲁南、西通微山湖的咽喉地带。
孙伯龙在战火的锻炼中成为我军一。名出色的指挥员,从而实现了由一个原国
民党峄县党部常务委员,成为我党鲁南军区副司令的巨大转变。在担任副司令之后,他又主动要求在敌人心脏组建了峰山支队,继续带领游击队员深入在敌后战斗。1942年年,日军纠集5万人对我鲁南、鲁中山区进行疯狂扫荡,第--仗集中1000余人,于1月2日远距离奔袭我军驻毛楼防地。当时,孙伯龙就驻防在毛楼,是运河南岸的一个隐蔽的小村。孙伯龙见部队被敌人在晨雾中四面包围,火力密集,突围不成,便沉着应战,命令部队撤到村内固守,为掩护组织撤退,孙伯龙不幸中弹牺牲。他把年仅39岁的生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大运河故土。
孙伯龙倒下了,他的战友坚守毛楼,支队女秘书梁巾侠指挥剩下的24名战士英勇抗击,激战一整天,直到傍晚,得到了消息的运河支队五中队赶来增援,打退了敌军。毛楼之战,我军以30余人兵力打退100日伪军的进攻,毙敌百余人。女秘书梁中侠因此被称誉为“中帼战土”。知我乡土历史,爱我祖国家乡。孙伯龙等烈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1989年年5月,市政府拨款修建的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亭落成,巍巍“怀烈亭”高13.2米,亭名三字苍劲有力,是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所题。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了楹联:“青山到处埋忠骨,后继奋起振中华”。在童邱龙同志撰写的七百字的碑文中,三次提到孙伯龙的名字和事迹,这些无声碑文记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对烈士的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吴成队,男,生于1955年4月,祖籍山东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吴庄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一带一路》《中国商报》《山东经济报》特约记者,枣庄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已发表5000余篇文章,已出版《风雨榴乡情》50万字,获得68个荣誉证书,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作家,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副主编,世界吴氏文学艺术联盟高级副总编,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作家,原工作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