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走进长寿河街轮船码头

发布时间:2020-07-10 01:16:5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何海霞)梦里一片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年少的自己依着客船的铁栏杆,心和滚滚的江水一样汹涌奔腾向前。去向处有迷茫,有希望,更多的是关于未知的新奇向往。而那个出发点就是长寿河街轮船码头。

那是一个接纳从长江上下游来的客人,又把长寿城本地人送往沿江各处的地方。也是一个年幼的自己跟随家人,从涪陵万州下游游玩归来,或是从上游川维重庆走亲戚乘船回来时,站在船头,望着一点一点临近的码头岸边,河岸近旁的住家房屋,心里升起恋恋归家感觉的地方。

长寿的客船码头位于缆车脚下下半城河街的西街。从乃公桥头家门口出来,爬上几十级的台阶来到过街楼平地,在水磨石浇灌的高高圆灯柱下向左转,沿着平平仄仄的石板路一直走下去,经过一条高高低低青瓦盖顶,竹蔑墙壁林立,古旧木门把守的长长街巷。路过时时茶客满座的老茶馆,也路过玻璃木柜排列成行的糖果烟酒酱油铺,再经过屋内贴着标语口号白底红字的居委会的街道活动室,穿过一排排光线悠悠暗暗的房屋后,抬眼向左望过去,眼前视线豁然开阔,只见一道江水浩浩荡荡,奔腾涌动地向下游流去。

如果是在夏日洪水季,满江的水浑浑浊浊,好像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从天上奔流下来的一锅黄汤。长寿河街的轮船码头和候船室就依着满目的长江水而生。

泊靠客船自然少不了经年累月在水岸边停滞不动的囤船,河岸边的囤船不止一艘。好几只呈一字排开,各自接待从不同地方而来,停靠在岸边的大小客船。远近的客船到了码头向囤船靠拢,囤船上的船工立刻忙活起来,哗啦啦的拉动从客船上传递过来的铁索,缠绕固定在囤船的圆柱铁桩上,陆续拥出下船携带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排列成线,经过囤船再踏上一段长长的铁箱浮桥下到岸边,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走或向左右河堤小路四散开去。可以让各只囤船固定不动,停靠江岸边不会随水流动飘走的是连着岸上铁锚的粗壮的钢缆绳。

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全在囤船上进行,是船员常年生活的一种状态。穿着救生的泡沫背心儿,和船舶发动机的轰鸣声及铁锚缆绳作伴,虽然不及常年行走河面的船员辛苦,在囤船上简单的住宿和餐饮,每天面对汨汨流动的江水是乐趣生活的一种,长久下来也是对意志力的磨验。

河街轮船码头岸边时时会出现一些废弃的航标船。航标船,小小的一只只连成线,用于标记水位的深浅。让外来不知河岸地形的船舶不会因对水位深浅判断有误而搁浅在河岸边动弹不得。那个时候于小孩却是游戏玩乐的好场所。小小人儿绕着航标船转着圈仔细打量,高兴地在船面跳上跳下。对着船体敲敲打打,听着一阵噹噹噹的回声余音响彻长空也是蛮有趣。

从江面囤船上走下来,沿着长长的几百级石阶往上爬到顶,可见街面上伫立着一座两层楼的可以俯瞰江面全景的候船室。

候船室位于街道右手边,大概几百平米的大小。候船大厅里面往往挤满了各路旅客。水磨石的地板来来去去因磨擦过无数个候船者的脚印而变得光光亮亮。并没太大的候船厅室里,排队买票的,别离送人的,在成排的木椅上聊天,打瞌睡,静坐候船的人儿都待在里面。摩肩擦踵,挤挤攘攘,哗哗地喧闹声一片。那个时候公共场所还没有实行禁止抽烟的规定,候船室大厅里始终飘蕴着让人头晕的烟叶味且人们不随手扔垃圾的自律性还没那么高,故经过一个喧闹的白天,到了船走人散静悄悄的深夜,地上瓜壳果皮等一片狼藉。记忆中那个候船大厅建筑外观有些西化,一扇又一扇大木格子的玻璃窗。日光灯管照射的室内,光线仍是不够亮堂。

住在长江边,傍晚的散步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特别是在夏天。晚饭后大家陆续从家里走出来,一路摇着蒲扇走向船码头。吹着凉爽的江风结伴散步聊天。涨水的季节,脱了鞋子将双脚浸泡在没过船码头石阶的冰凉河水里降暑。待到八九点电视节目主剧开始上演,再带着褪尽暑气的满意,缓缓踱步回家去。

客船码头作为出发的起点。于某些人来讲或许是一个人生转折的标记点。年少的人儿由此出发向前,满载着对未知生活的新奇希冀和向往,离开自小长大熟悉的地方,去往陌生之地,开始求学工作,开启人生另一段奋斗拼搏的历程。邻里街坊的孩子在同行一段生命旅程后各自奔赴不同的生活方向。

客船码头作为漫长行程到达的终点。是故土的人儿在外流离漂泊后可以有的一个温暖的归依,是可供心灵安定栖息的归宿,是故人无论在外停留多久,始终有魂牵梦系念想存在的根。

熟悉的河岸路径,熟悉的江边场景,熟悉的汽笛长鸣声。那个时候的长寿河街轮船码头十年如一日都以未曾改变的姿态,静候,拥抱归家的人儿。

【作者简介】何海霞,笔名“冰蓝”,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生于七十年代中期,长在长寿城河街及铁合金厂厂区。从小爱好广泛阅读,习惯于写些文字记录生活,喜欢通过纸笔来表达所想所感及塑造一些文学人物讲诉故事。希望以一些美好的文字带给自己愉悦心情的同时,若能让众亲在阅读时寻到自己的一点影子,勾起一点感怀触动与共鸣,知道有那么一些同类人的存在就好。成人的世界里都带着童年,青少年生活的印记且于性格和思想都影响深远。纵然出走多年,也纵然地理环境不断变迁,对长寿家乡不变的是一份深情的眷恋。曾经以为,那些过去年代年少时候的记忆已随时光渐远渐消逝,或已静静尘封于某个角落里。此刻回首顾望,那些留存心底的景象,人物和故事在被如丝般细细抽出时仍是保持着当日鲜活的生命力”。希望能和读者一起穿越时光,走入曾经熟悉亲切的小城记忆......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