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何海霞)【编者按】三道拐古街是古县城明清两代建成的一条由长江岸至长寿城内的石板大道,全长2.5公里,是河街至城内的人行通道,其街沿山势而筑,由三千多级石梯拾级而上,整条街蜿蜒曲折,要转三个急弯,人们习惯称"三道拐"。三道拐依山傍水,江水共长天一色,沿途古迹和传说甚多。古街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宗教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交相辉映,以历史场景演变为主线,风貌质朴。2013年,三倒拐街道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5强。
一段纵深向上的陡峭山脊之上,一片苍翠的古木绿树丛中,轻烟薄雾迷漫的天色之下,一片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呈线性排列的半竹木夹壁半青砖黛瓦房舍蜿蜒而上。
这是长江三峡库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明清街市建筑群。也就是位于重庆城东北隅的长寿区的古老街市,入围第5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5强初评名单的长寿“三倒拐”。街随山走,三拐六段,因走在这条街上会遇着三道急转的弯,所以俗称“三倒拐”。
现在的三倒拐不仅是长寿历史的缩影,且成了一个影视拍摄、怀旧体验 、民俗采风、观光休闲等综合性的旅游佳地。
过年的闲暇余时,约了同学朋友, 一道坐缆车下河街,想要一起再次让脚步踏遍曾经的古老街道,找一找过去年代经历过的生活痕迹。
长寿下半城西街,河街的主街道,及鱼市街现已给推平整,当年的河街百货公司,电影院,川剧院……的旧影已不复存在。保存下来的也只有这条70~90年代时,曾经是从河街通往城内最为繁盛热闹的步行街道。
三倒拐以前的入口在河街电影院,拐过20级石阶经过和平街即进入三倒拐街道。现在不见了电影院,只得从曾经的鱼市街口走进去。来到新桥桥头,只见街面道路数级台阶之上,老街入口的左侧新修起一组木质结构的亭阁,感觉是三道拐(三倒拐的别名)的标识门庭。现在的三道拐已列入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翻修改造的计划中,街口的新意变化算是实现修缮计划的第一步了吧。
过年时节的天气微寒微凉。清冷寂寥的落暮时分 倒也适合走上一段怀旧的古道。
览三道拐全景,最美的视角是站在曾经的鱼市街口新桥的对面桥头,从低处抬眼望上去,一路上行的青瓦林犹如清秀旑妮满带仙气的“天街”。从凤山(长寿城从高空俯瞰,整个山脉像一只凤凰,故名凤城)脚下,延伸直至凤山山巅。
踏上青石板的路径,旧时的街面不改,房屋仍在。只是人去房空,完全退祛了曾经的繁华热闹景象,远处偶尔传来的鞭炮炸响反而增添了几分空寂的意味。
有的老房屋年久失修己显破败,木门翘开缝隙,窗棂半掉落下来。沿街口向上不远处一丛艳丽的三角梅探在屋顶花开灿烂,依附的老树根茎弯曲盘结,任由三角梅的枝叶蔓延攀爬伸展。密密遮住了头顶上方的天空。古朴悠然的韵味,仿佛在固执地守护着历经多个朝代,跨越世纪留存下来的老屋子。虽然主人年迈衰老,那一簇艳丽的红装扮起来仍似新娘初嫁的头花般娇俏妩媚。
长长的石梯,慢慢的攀爬,若要一口气上去难免会累得气喘吁吁。旧时有一句俗语道来“爬山倒拐通身汗,下山倒拐脚打颤。”可谓形象之至。长寿三倒拐总长2.5公里,首尾上下地形落差200余米,石梯5000余级。座落在三倒拐街道的古建筑据统计一共有64座。
超过2万平方米。这些源自明清,增修完善于民国(明清水运发达时期,初建了沿长江河边的下半段街道,后来因县政府搬迁至城内,上下半城居民一半的一半,为方便城河两街居民往来,遂修建完善了自凤山颠下来的上半段街道)的古建筑满带着颇有年代感的建构特色。
于河街三道拐的始发处,曾经左有文庙,右有武庙相护卫。到三道拐的终点地,城内火神街附近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令人称奇的东汉崖墓群,精美的石佛寺石刻,庄严的清代南门遗址,静雅的林庄学堂旧址。还有市级抗战遗址桃花电站,及国民政府26兵工厂等。
一路缓缓上行,三道拐仍保持着以往的险峻本色,行在移步换景之间,道旁有隐于树林间看似颤巍巍的吊脚楼,左望可见远处西岩观的悬崖壁,雨后还会出现瀑布水潭及古时遗留下来的烽火台城门洞,不远处可见西南地区当属轨道最长 ,坡度最陡,运行时间最久的地面客运缆车,体形优美,轨道呈鱼腹式的长寿缆车道。埋首爬行间,猛一抬头映入眼帘的是古木苍劲的黄葛树,枝叶茂盛庞大,屹立在数百级石梯之上,明亮天空之下的一道宊然跃入眼前的垭口边。
行在三道拐放眼四望,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高高低低,时空的变换于无形间。让人在某个刹那一刻有失去方向分辨能力。
沿着石板街道攀爬至半山腰转身回望,青山脚下,黛青天际之间,滚滚长江水,滔滔东逝而去,江岸边江面上舟船或泊或行如无声画面。远处无语山顶上的白塔在灰蒙雾气中若隐若现。左下方三洞沟峡谷果木丛生,桃花溪水平荡如镜。整个河街西街、关口、东街地貌尽收眼底。近处新桥另一头佛教宝地定慧寺,晓钟禅定,清幽静谧,卧于龙舌梁口长江之滨。视线所及之远处,天气明朗时甚至可见黄草山脉,江南有秦始皇为表彰悼念一代女企业家兼贞妇怀清所修建的“怀清台”遥相对望。居于三道拐凤山脊脉之高处,眼前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又有让人觉得坐看风起云涌,时代变幻的豪迈之情。
三道拐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局部精巧设计,体现出尊重环境合理构造的特点。三道拐住户的门前都有一个留有洞口的青石板,这是居民用于排水所需。其中的排水系统极为科学,四合院和单家独院的水都经过地下水道排到街面两边的排水沟,这种原理具有超前性。
平平仄仄又自然规整的青石板一路走上去,时时会遇见一些横向的小巷,巷道里往往会有一些小的四合院落,别有洞天。三倒拐的四合院都是小青瓦屋面,屋顶是悬山式和歇山式组合,古朴典雅,内都设有小天井,上厅的斜撑多采用镂空装饰,再配以传神的雕梁画栋,楼阁窗棂,极富情趣。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意义和开发价值。
街道两旁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半竹木夹壁白墙。屋瓦之上,电线纵横交错,水泥杆的路灯,门前石砌的洗衣台,下雨时接屋檐水的搪瓷盆或长条石槽。各种的绿植散布在房前门口,楼上窗台或屋顶露台上,与房舍相依相生,显现出旧时居住人家的生活小逸兴。
记得那时的长一中坐落在铜鼓山也就是凤山的半山腰,长中在凤山顶上。小学时作为城二校校体训队的一员经常会被教练带队去长中集训,参加比赛什么的。中学时,有时也会去长一中看望曾经的小学同学。三道拐是步行去到两个学校的必经之路。因为屋瓦密集,那个时候即使在大白天里,也是觉得光线有些暗淡的街道。那些房子基脚都垒有石头堡坎,房屋就建在堡坎之上。犹如蛋糕和基座的关系。那个时候人小腿短,路也觉得特别的长。虽然石梯坎并不见得很陡,还有三道急转的拐弯,可是如果要一口气至下往上爬到顶,还是会走出汗水,常常是脱了外套搭手臂上,累得气喘吁吁。如果自上而下。走下坡路那就轻快的多了,“哗哗哗”的连跑带跳,没过多一会儿就溜到了凤山脚下临江的河街。
因为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时候,有着明清时代建构特点的老屋子由房管局收了去做了居民住房。零星的还是有一些经营日用百货米油盐的店铺。一户挨一户的都住满了人家还是蛮热闹。常可见,白头发的老婆婆弓着背坐在自家屋门口,手指上箍着顶针,麻线缠在手上,粗的行针时而扬起划过发间。在纳着鞋底给小孙子和自己做手工棉鞋。那种人字船型口,黑色灯芯绒绷面,浆过的米白粗布铺底。一层又一层,蓬蓬软软如馒头般温暖又萌乖的手工鞋(俗称千层鞋)。
旁边手肘下也有见花花绿绿的棉布散落在线兜里,系着围裙,戴着老花镜儿的婆婆细摸摸地穿针引线为孙辈缝制小棉袄,大清早起床坐下来就是一整天,除了喝水吃饭的间隙。屋门口角落里有铁皮煤炭炉子,炉上蹲着的注满水的锡水壶咕噜噜地响。石磨上搁着的圆簸箕里,晾晒着给小孩子做鸡毛键子用的洗净的,油油亮亮泛着红绿光泽的鸡毛。墙壁上贴着用浆糊刷过一层又一层的粘合纸块,那是用来打鞋子轮廓的底料。手工的缝制应合着那时生活的节拍,缓慢而悠然,一针一线都那么安安稳稳,实实在在。
水,生活之源泉。在尚未接通自来水管的年代,水井自有它重要的存在意义。三道拐街巷间曾有一口著名的八角井,井深达十米,据当地老人讲述,那口井俯身看下去,井水清冽,天空枝影荡漾在水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都靠此水井。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道拐的手工业制作非常发达,很多人以此为生,从山下到山顶形成了手工业制作一条街的气候。它展现了民族手工业的历史进程。见证了长寿民主运动的兴起,记录了长寿抗战时期的贡献。那个时候的三道拐其间有长寿土特产雪豆腐制作坊,有自产自酿的酒馆,卷烟厂,布鞋厂,老相馆,川剧院,面粉厂,盐茶店铺,铁匠铺,各种的琳琅满目。
时光镜头再往前回放的明清昔日,无公路汽车运输,全靠人力,骡马转运,每日往来于三倒拐之间的客商,滑竿轿夫,挑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说起来三倒拐还有一段光荣历史,在民国抗战时候,高度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那时发达的手工业制作,为重庆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后勤保障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三倒拐中部原有一座武庙,抗战时期曾作为国民政府第十一陆军医院,专门接受在前线负伤的军人,那时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治好伤后有的就定居在了三倒拐,至今都仍有人健在。
纵观三倒拐简史,它不仅反映了长寿数百年的兴哀,更是巴渝市井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码头文化,三峡文化的缩影。
三倒拐左边文庙右边武庙,傍山洞沟峡谷,依西岩观瀑布,顺连龙舌梁,定慧寺及白塔等景观,与怀清台遥望,自成文物景观群。
三道拐留下了长寿人民太多温暖亲切的记忆。也留存下了无数精美的散文歌谣诗作,来记录不同年代的人儿与之牵绊交集的生活,及过往岁月里熟悉又温情的故事。
喜欢穿街走巷,偏好明清建筑风格,不怕爬坡上坎,乐于沉浸于清风,古道,树影,瓦舍的悠然静谧中的你,到了长寿,请不忘来“三道拐”打卡的呢。
【作者简介】何海霞,笔名“冰蓝”,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生于七十年代中期,长在长寿城河街及铁合金厂厂区。从小爱好广泛阅读,习惯于写些文字记录生活,喜欢通过纸笔来表达所想所感及塑造一些文学人物讲诉故事。希望以一些美好的文字带给自己愉悦心情的同时,若能让众亲在阅读时寻到自己的一点影子,勾起一点感怀触动与共鸣,知道有那么一些同类人的存在就好。成人的世界里都带着童年,青少年生活的印记且于性格和思想都影响深远。纵然出走多年,也纵然地理环境不断变迁,对长寿家乡不变的是一份深情的眷恋。曾经以为,那些过去年代年少时候的记忆已随时光渐远渐消逝,或已静静尘封于某个角落里。此刻回首顾望,那些留存心底的景象,人物和故事在被如丝般细细抽出时仍是保持着当日鲜活的生命力”。希望能和读者一起穿越时光,走入曾经熟悉亲切的小城记忆......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