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超的新闻《带着文艺创作硕果到木洞》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刘仁平)【编者按】杨 超,笔名晓阳,汉族,重庆巴南人,1969年4月生,现任巴南日报社副社长,巴南区作协副主席。在《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农村版)、《重庆晚报》、《重庆法制报》、《重庆政协报》、《老同志生活》、《重庆散文》、《青少年与法》、《教育周报》、《今日教育》、《青年知识报》、《作文报》等发表作品。散文《魂牵梦萦丁山湖》入选《大美綦江》文集,散文《五十岁的童心》入选《中国政协理论与实践汇编》专著等。
我们都知道写新闻(消息),就是要将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新闻事实讲明白,就是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通常的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而写作内容,就是用事实说话。
但一般来说,我们所常见的新闻大多只陈述事实,缺少文学性,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
而笔者最近在看巴南APP上读了杨超先生的《春暖花开,听“木洞故事”》《龙洲湾文学创作基地授牌,携手描绘新篇章》《这雨季,并非虚构》《带着文艺创作硕果到木洞》等几篇新闻,惊奇地发现作者跳出了新闻稿以往只以记事叙事为主的桎梏,在字里行间融入了文学艺术。反复读之,令人愈发觉得美不可言,真可谓赏心悦目。
现以《带着文艺创作硕果到木洞》为例,谈一点浅见。
首先请看标题。“带着文艺创作硕果到木洞”,短短的一句话就撷取了活动亮点、体现出活动内容,给人以新奇的意象。作者没有用生硬的、很官方式、新闻通稿式的语言,因而令人读来朗朗上口,夺人眼球。作者另外一篇新闻消息标题《这雨季,并非虚构》,更是如此,标题就富有诗意,把“非虚构”的写作方式融入自然生活,把文学“非虚构”写作方式浅显地告诉读者,吸引读者悦读。
其次请看导语。“虽是初夏,但6月17日下着小雨,文艺工作者冒雨出发到木洞。市文艺专家来了,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旅委的有关领导来了,区文艺家协会代表来了,22个镇街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来了,副区长冯毅梅也来了,他们都是为参加“奋进新时代、共圆小康梦”巴南区2020年文艺创作座谈会而来。”短短的一段话交代清楚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语言很鲜活,而不是按照新闻的“套路”生硬地写新闻。重点不在于此,在于作者运用了排比句的手法表现出具体的内容。在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来了”一一介绍了参会人员。最后他用“他们都是为参加“奋进新时代、共圆小康梦”……座谈会而来。”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点明了这个新闻消息的主旨,让阅读者在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
然后请看主体内容。作者用简洁而文艺的三个小段落,讲述了事件的经过。其细节笔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只将其适当插入的、具有散文诗般的抒情美文,略作展现。
写与会人员参观历史人文遗址。“走进木洞老街,一个古镇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走到木洞河街,一条河街唤起了乡愁与期待。”
写现场的节目表演、朗诵等文艺活动。“作者真情实感,朗诵者激情满怀,听众热泪盈眶。这就是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力量和感动。”
写颁奖活动。“拿着红彤彤的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多少感动涌上心头,领导的关怀……孜孜不倦的努力,辛勤的汗水……这些都镌刻在获奖证书上,让证书更加熠熠生辉。”
这些如诗一般的句子,读起来既通俗又典雅。说他标新立异,光彩照人,一点也不为过。还让人觉得如亲临现场一般,很有现场感,好像这事儿就发生在眼前。由此,作者才华的横溢,文采的自然飞扬可见一斑。难怪读者们纷纷在评论区,点评又点赞。
接下来作者以记事叙事的方式,补充披露了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即各个文艺团体对其成果作自我介绍和各部门领导的指导性意见及期望等。作者在行文中善于把握介入文学性的“度”。在这一段记叙中,新闻的如实记叙事实、评述实事的特点没有丢,否则就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了。
最后请看结语,意犹未尽。“天色将晚,大家激情饱满。木洞的江风吹进文艺工作者的心田,信心满满,祝福巴南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美好明天!”这一段简短的结尾,可谓凝练而充满了诗意。其中,每一句句末的:晚、满、田、天等字,还充满了韵味儿,读来爽口。但是,最后一句“美好明天”,和前面的句子在承接上稍欠晓畅。如果加上“走向”两个字,读起来就通顺多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曾任《光明日报》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先生。他在《毛泽东怎样写新闻文章》一文中举了一例,现摘录如下: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 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即新一军、……七十一军、该敌走投无路,全部猬集黑山……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飞将军从天而降,管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摩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 ……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摩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
《人民日报》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毛主席这篇新闻消息凸显出他写新闻消息的鲜明特点:讲政治、有高度,语言生动简洁、有个性。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写新闻消息惯常的消极修辞的局限性。随心所欲地使用文学来为枯燥的新闻消息润色,从而使新闻消息兼容了文学性,使之成为一篇美文。让人读后明白了战斗的状况,同时思想也受到了启发。
请看:“猬集黑山、迅移锦州、飞将军从天而降,管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等语句真是雅俗兼并。另外还有长短句和排比句:“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摩兵团、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摩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看到什么地方……”
如此看来,杨超先生作为新闻工作者早已学习并掌握了新闻现场感的写法。使用文学的语言,结合当时当地所发生的实际情况,写出具有美感的新闻也就找到出处了。不仅梁衡先生早已经了然于胸,更有毛泽东同志于早期就已做出了垂范,他早就给新闻写作插上了文学的翅膀 。只不过,后辈写新闻“创新”是学以致用,与前辈写新闻的独特文风不谋而合而已。
其实,我认为这不是巧合,是必然,是新时代新闻写作的大势所趋。随着时光流转,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为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止是新闻的写作要突破“八股文”、条条框框的局限性,就连报告文学创作也兼融了散文的抒情和小说的悬念。可以说,如今很多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注入了一股活泼灵动的文风、鲜活的语言,以满足当下读者对美的追求。我想,正因为杨超先生带着深厚感情写新闻报道,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尝试的实干精神,才能写出这些美感十足的新闻,这正是新闻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值得借鉴之处。
【作者简介】刘仁平,笔名:仁者忍者行者、仁者必胜。1973年出生于重庆垫江县,现定居重庆市巴南区。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会员。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区花溪作协会员、副主席。自幼喜欢文学,愿和五湖四海的文友一起,在阅读中快乐向上成长;在文学创作中,传播正能量。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