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作家李燕燕报告文学讲座走进巴南龙洲湾

发布时间:2020-06-07 21:21:5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报道)2020年6月7日,著名作家李燕燕应巴南区作家协会邀请,在龙洲湾街道文学创作基地讲授报告文学有关创作技巧。

巴南区文联副主席朱丽红,巴南区作家协会主席刘凡君,副主席杨超,周玉祥,廖弟华,吴蜀丰,刘学兵,卢光顺,副秘书长杨敏,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田丽芳、盛友红、李泽生、邹景高、李光华、郝位群、刘明康、曾兴荣、汤君义、唐晓林、程永明、卢强波、王晓燕、芶世阳、刘长明、于世长、潘相成、袁其忠、刘仁平及一批本土文学爱好者参加并聆听讲座。

巴南区作家协会主席刘凡君

李燕燕从非虚构文学分类到文学创作技巧等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报告文学的特点,李强调,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阐述了纪实文学、人物通讯及纪实小说的区别和相互关联性等等。在讲课互动中不厌其烦的答作者问中既有个性和共性的问题迎来阵阵掌声。

巴南区文联副主席朱丽红

作者提问01

作者提问02

两个多小时的传经送宝让大家受益匪浅。巴南区文联副主席朱丽红代表文联对作家李燕燕的报告文学创作经验介绍给予点赞并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李燕燕今后多多走动继续为巴南文学繁荣添彩。

李燕燕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为大家普遍所认知的真理。与虚构的小说不同,报告文学是真实的,那么,“非虚构”界限内的报告文学应当如何去体现“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我们如何去触摸、深入、理解现实生活有关。有的作家有一种误解,认为选对了题材就成功一大半。但报告文学创作恰好是一种最艰苦、最不能讨巧、也丝毫不能偷工减料的创作方法,它需要特别仔细的观察、特别真切的接触和特别辛苦的思考才能触及现实的真谛,缺乏独特视角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顶多只能算是给现实拍了一张没有剪裁的照片而已,没有细节没有场景没有摹写人心的作品,只是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更谈不上对“生活的升华”。要观察,要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创作实践让我体会到,报告文学写作最大的任务,也是最出彩的地方……

李燕燕最后总结,报告文学本身选取的题材可“大”可“小”。不论“大”题材或“小”题材,如前所说,最关键的是如何向读者有效传达所见所感。“大”题材宏大叙事,“小”题材“以小见大”。其实,本没有真正的“小”题材,因为,当下生活中的任何题材都与时代相关,与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相关,与人性相关,都不“小”。何况,咱们有句古话叫做“一叶知秋”,我们写打着时代标记的小人物、小故事,创作拓展的深度可以下去,由人物、故事乃至人物性格命运的还原直至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还原,写老百姓最熟悉的事物,可以更接地气、贴人心、更能表达社会共识。当然,与“大题材”本身自带关注度和话题性相比,“小题材”若要受到关注,必得在采访观察、视点选取、写作技巧上下更大的功夫。

【作家小档案】李燕燕,女,汉族,1979年10月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沙坪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获解放军总后勤部“第十三届军事文学奖”、网络军事文学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70余篇。出版有报告文学《薪火相传红医情》、传记文学《程天民传》、报告文学集《燕子的眼睛》。作品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2016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17》《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文学年度报告文学集》等。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