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江浦街道160街坊旧改基地集中搬场

发布时间:2019-08-20 13:25:22 推广 来源:解放日报

这套音箱是王上海割舍不了的情结。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这套音箱是王上海割舍不了的情结。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本月17日清晨6时,家住辽源新村223号楼上的张鹏飞一夜未眠,他早早起来,清点好前一天打包的行李,收拾好细软物件。完成这一切后,他搬来两张凳子,和老伴一起坐在弄堂口,静静看着这条生活了一辈子的弄堂。“我今年88岁了,在这里生活了61年。”

早上,杨浦区江浦街道160街坊基地的居民举行集中搬场仪式,300多户居民陆续搬离。老居民不舍地含泪告别,许多陪伴了一辈子的家具和生活物件只能舍弃,但唯有几样弄堂时光的特别“宝贝”一定要留下。

一对夫妻与两个篮子的故事

家住辽源新村155号的赵官稳今年73岁了,从10岁起就随父母搬来这里。当时兄弟两人住在楼下15平方米的“半间”里,没有窗户,冬天阳光照不进来,夏天密不透风。

如今新生活将至,家具和大件电器都不要了,但夫妻二人却各自保留了一个篮子。赵官稳的篮子是20多年前战友送的。“我从1964年开始当兵,退役后有一次战友从贵州来上海看我,给我带了一个贵州特产的篮子。”他说篮子有纪念价值又环保。妻子的篮子原来是装鸡蛋的。“那时我女儿刚出生,我还在坐月子,邻居用这个篮子送来鸡蛋。”那是在1975年,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邻居的温暖关切让她记了20多年。

“古董”音箱留着岁月记忆

王上海一家和他的名字一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家庭。从6岁搬进辽源新村,老王一家最多时有十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如果说有什么是一定要带走的,那就是这套音箱了。”木纹的漆面,黑色的喇叭,那是1992年他花了近1.3万元买的。音箱刚买回来的时候,王上海几乎每天都在家里听音乐。身处破败的老房,耳畔却传来高山流水的美妙乐声,让人感到无比惬意。“音箱的音色是很好的,但一放音乐,整幢房子都在抖。”后来,老王只能选在休息天听音乐。“一个星期放一次音乐,否则音箱就要坏了。”如今,老音箱已算得上“古董”了,但老王依然无比珍惜,“因为它陪伴我度过了许多艰辛的岁月。”

江浦路160街坊是杨浦第一个“市区联动”征收基地,在7月28日首个签约日签约率便超97%,目前已陆续有300多户住户搬离老房,乔迁新居。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