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作家徐云中)2013年,潼南县作协迎来了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潼南文化》(原《潼南作家》报)也创办出刊五十期了。
十年,对于新成立的一个基层文学组织和创办的文学报刊来说,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它不仅需要有经济实力来支撑,更需要有一批热心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的骨干来坚守,才能组织和凝聚广大的基层文学队伍,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为一名县作协会员,县作协和《潼南文化》编辑部的老师在我文学道路上给予的帮助至今令我难忘。正是县作协的成立和《潼南文化》这个平台,才使得我这个农村的打工青年在文学路上开始学步,并一直保持了这种健康高雅的业余爱好,从文学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对此,我一直心存感谢!
说起我参加县作协,还得从我结缘《潼南作家》报(《潼南文化》季刊的前身)说起。作为爱好文学的农民工,以前我并不知道潼南县有作协这个文学组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乡文化站的阅览室看到了这张《潼南作家》报,才知道这张文学小报是潼南县作协办的。并从上面知道了《潼南作家》报常务副总编张渝扬这个名字。
初识张渝扬老师是在2005年的冬日,某天我去当时还在老城书院街的文广新局办公室,目的就是咨询县作协吸收会员的相关条件和程序。敲门进去后,一位身材高大,颇具文人气质的中年人热情的接待了我,还斟上了香茶,这让我受宠若惊。交谈中得知,这就是我久仰大名的张渝扬老师,当我说明来意后,张老师详细的解答了我的问题,并对我喜欢文学、爱好写作进行了鼓励。临别时,张老师还送给我一张《潼南作家》报,并嘱我多与他联系。
张渝扬老师是潼南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位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于我而言,张老师更是乐于提携后生,受人尊敬的长者、我的恩师!
我是在2008年2月正式加入县作协,成为其中一员的。由于我是县作协会员,而张老师是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又是《潼南文化》的常务副总偏,于是聆听他教诲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每一次见到张老师,他都会关心询问我最近的创作情况,并对我的创作方法以及努力方向均给予指导。又因我是位农民作者,经常在外打工,随建筑工地四处迁徙,张老师便要求我“多收集素材,走个地方写个地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拘泥于形式。日积月累,一定会出作品的!”遗憾的是,由于建筑行业的特点以及本人的学识浅薄,虽然我十分爱好写作,但却总是看的多,写的少,更多的时候是为自己调文遣字的能力所限,提笔时竟无从落笔。这方面,我十分有愧老师的教诲、嘱咐,每次见到张老师,我都怀有愧疚的心情。
作为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我参加县作协活动的时间不多,但从《潼南文化》散发的墨香中,我感到了文学的温暖和作协的引力、只要一有机会我都要积极参加县作协的各类活动。让我在文学的交流中得到升华。通过县作协组织的采风、作品研讨会,年会等活动,使我不仅认识了如陈默、吴长龄、杨君、蒋芸薇等许多本土作家,还有幸结识了黄济人、王明凯、许大立、张华等重庆知名作家。
每当我从外地打工回来,无论多忙,都要抽空走进县作协《潼南文化》编辑部,都能得到陈春贵主席和张渝扬老师的热情接待,悉心指导,让我感觉到这个”家”的温暖。对此,我心怀感激!
不仅仅是我常受到张老师的教诲、指导,放眼整个潼南文学界,得到张老师关心、扶持的文学青年也不在少数。据我所知,只要是潼南作者的作品,他总是在《潼南文化》上优先发表,对其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张老师还将其推荐给《重庆文学》《重庆散文》《作家视野》报等上级文学刊物,让作者得到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潼南的不少重庆市作协会员都是经张老师介紹加入的。例如潼南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程秋雁、潼南电视台的谢子清,打工者张建等人,就是张老师发现,并亲自推荐、介绍其加入市、县作协的80后青年作家!特别令人称道的是,他注意培育校园文学新人,积极发展中小学文学社,争取企业家支持,设置一年一度的”康安杯”校园文学奖,首开全市区县作协校园文学评奖的先河。通过评奖,他发现了潼南中学鉴亭文学社获”康安杯”校园文学奖一等奖的学生陈艺旋等一批校园文学新秀,并加以关注和指导。陈艺旋后来还在上海《萌芽》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
除却在扶持文学青年上不遗余力外,在各种文学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张老师也是全力投入、乐于奉献的。由于他是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潼南工作站长,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因此在县作协的组织话动中,他负责了日常工作,并为之操劳着,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年作协年会的召开,每期《潼南文化》从策划组稿到编辑发行等一系列工作,无不是在张老师的亲自操作、辛劳下完成的。还有市作协来潼南采风和抗旱救灾采访、抗震救灾专题创作、“三色文化”文学专辑,为会员举办作品研讨会、新书首发式、中国“知名作家看潼南菜花”采风等一系列文学活动,也都是张老师的策划和具体操办的。而这些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张老师也因此比县作协其它副主席更忙碌,但他却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为潼南的文学发展乐此不疲,文学让他焕发出青春活力。
张老师为了潼南文学的发展呕心沥血,在2009年,他因为年龄,从县文广新局退休了。我原以为这下他终于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能好好的颐养天年了,可谁知他退而不休,为了潼南文学的继续向前发展,县文联决定返聘他,继续从事他喜爱并为之付出大半生时间的文学事业。时至今日,张老师仍如伏骥的老马一般,不用扬鞭自奋蹄,为潼南的文学事业默默耕耘着,拉动文学这驾马车行走在巴渝大地上!
【作者简介】徐云中,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老店村人,打工作家,潼南区作协会员。曾在《在潼南报》《潼南文化》《川剧与观众》等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