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洪达 通讯员程树岐)乡村振兴全国都在搞,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最为关键,“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就是这个意思。沂水县道托镇西道托村以临沂市地震台、市联通公司第一书记工作组为“催化剂”,交出来一份优秀的“期末成绩单”——
两年多来,村里的路好走了,新修生产路4公里,村庄户通硬化达到100%。村庄变美了,绿化面积2万余平,美化墙体面积5000余平。村庄变富了,村集体新上有机葡萄产业增收2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00余元,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村庄自然风情怎样提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村民意识到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处处是美、时时有美时,就会激发出热爱故土、珍爱自然、建设家乡的豪情。
适度硬化,注入“海绵乡村”意识。西道托村的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遵循适度硬化、够用即可的原则,为农户房前屋后留出花园菜园、鸡笼犬舍,不适合硬化的偏僻之处铺上石子粗砂,户户通明渠,滴水不上路,小雨浇花草,大雨少量排,让乡村回归过去“海绵乡村”的样子。
绿化美化突出乡土气息。充分尊重群众习俗,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对村庄的老槐树、柿子树、山楂树修剪整形、美化提升,栽以爬藤、向日葵、月季花、美人蕉,在树下用闲置的水缸、磨盘、红瓦等进行装饰,门旁点缀猪耳朵草、狗尾巴草等乡土草种。田间薯胖蛙鸣、风吹麦浪,质朴、地道、野趣。村子原来的石墙不统一刷漆、土墙慎用水泥,使得西道托村乡土气息更加浓郁,让农村更像农村。
挖掘历史文化,放大文脉效应。西道托村制陶文化始于隋朝,现存土陶制品古拙大方、豪放粗犷,有一处废弃烧窑场所。村委一班人收集废旧陶制品,在村主要街道用陶器作为美化点缀,打造土陶文化一条街,目前已打造土陶文化景观20余处。
强化文物意识,注重保护提升。西道托村不同年代传统民居并存,百年老宅散布村中,用斑驳陆离的墙体向来访者讲述着西道托村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西道托人的记忆中的乡愁。第一书记入村以来,拒绝大拆大建,做足“绣花功夫”。以修旧如旧手法对村里老宅进行保护提升,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怎样培育“从土里长出来的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为基。没有产业基础的乡村振兴,只能红一时,不能过一世。西道托村立足村情、挖掘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挖掘文化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规律,激发村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发展优势产业。尊重村民种植习惯,发扬西道托村黄桃、中药材种植优势,帮助改良提升黄桃种植品种,引导丹参规模化种植。成立黄桃种植合作社,包装品牌提升优势,实现网络销售,提高生产效益。
植入高效产业。西道托村黑色风化石壤土富含葡萄生长的各种元素。西道托村引进寿光超晚熟优质葡萄品种,第一书记使用市派第一书记产业资金及工作经费共100万元,村民融资37万元,建设种植面积1亩的温室大棚6个,村集体与农户签订详细的合作合同,用法律形式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保护双方的权益。村集体与农户按照2:8比例分配有机葡萄园区产出的收益,让这种有机葡萄在西道托村呈现出寿光本土未能见到的喜人长势。
据预算,6个葡萄大棚年产出6万斤有机葡萄,单价20元,产出总收益120万元,农户年收益分配96万元,村集体年收益分配24万元。沂水县农业农村局拟以奖补资金的形式,支持资金60万元,用于再建设葡萄大棚6个。
人才因何“凤还巢”?产业兴,百事兴。乡村产业,首先要环保、生态,其次才是要赚钱、能切实给农民增加收入,第三是解决就业,尤其老弱病残的就业。西道托村引进超晚熟普通大棚,即符合以上要求的产业结构再造。
做产业,人才最关键,有人就有一切。西道托村把在外务工能人吸引到有机葡萄产业发展团队,将寿光有机葡萄技术指导人员,吸纳为“荣誉村民”。从公益性岗位、退役军人中选配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带头外出学习陶艺体验、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通过发展有机葡萄产业,让人才留得住,有甜头、有干头。不仅对外出考学的大学生进行奖励,还将对参与村级有机葡萄产业发展的大学生进行补贴奖励,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
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才是根本,留住人才的关键,还是产业。西道托村葡萄大棚让优秀人才“出口转内销”。
任长仁是村里参与葡萄种植项目的合作农户之一。这两年他一直在国外务工帮人种大棚务工。虽然在外务工一年下来也能赚个10来万元,但是这次他竞标出资6.7万元,取得了1个葡萄棚10年的合伙经营权。“在自己的土地上给自己打工,为自己的家乡发展而奋斗,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项目合作农户韩鹏说。
目前,该村外出打工者掀起“返乡潮”。葡萄大棚合伙农户韩廷武,在参与种植大棚前一直在杭州务工,他听说村里建设了葡萄大棚,他就打电话给妻子,让她无论如何要争取到一个棚的合伙权,他出资5万元竞标取得了一个棚的合伙经营权,现在他和妻子两人管理着一个葡萄大棚,葡萄长势旺盛,他们家庭充满着丰收的希望。村里年轻人韩福明在中海油作业平台工作,他表示,明年就回村创业,参与扩建的葡萄产业园里来。
乡村治理怎样以人为本?建设治理有效的新农村,就是要形成尊重人民意愿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志愿积分激励村民自治新模式。全村人人都是志愿者,人手一本爱心存折,将环境卫生、美在农家、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好人好事等行为,乡贤调解、中医咨询、弱势陪伴、帮扶救助等事务,通过志愿者爱心存折进行奖励积分,积分达到20分以上可在本村爱心超市兑换小商品,可到乡镇驻地指定商家享受打折优惠,调动了村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氛围。
因地制宜巧施策。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不搞一刀切,坚持“清、整”结合、以“美”为先。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第一书记指导村两委开展了细致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于村民反应强烈、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五堆”“三乱”坚决做工作予以转移、清理,坚决拒绝“垃圾包围农村”。对于无伤大雅、有提升改造价值的废石残木、残垣断壁等,通过整理堆放、加工造型、装饰点缀,“露头丑”变成新景点,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块石头能唱歌,化腐朽为神奇。
尊重民意不一刀切。指导、鼓励农户将畜禽圈养,让鸡栖于埘,牛羊下来,尊重群众“剩饭喂鸡,菜叶喂羊”的传统生活习惯,实现厨余垃圾再利用。
结束语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动力是关键。基本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做好了,生态好了,环境宜居了,乡风好转了,治理改善了,本土人才素质就提升了,外出的“凤”就还巢了。以人才的回归为关键,技术、资金、各种发展急需的要素自然就来了。
目前,以西道托村为龙头,附近的麦坡、中道托、石梁等村庄正在连线成片,酝酿共建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业,规模化经营,将不利区位变成有利区位,资源共享,抱团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书记起到了“火种”和“催化剂”作用。“催化剂”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充分酝酿激活。如果说过去的西道托村是一片凋敝荒芜的草原,那么第一书记的到来就是黑夜里一颗火星,一剂催化剂。火星点燃了西道托的乡村振兴原上之火,以西道托村为核心的沂水县乡村振兴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