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作家刘仁平)近日,刘凡君先生发表在《中国报道》网上的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青翠的竹林幺妹的梦》。单看这标题,就很有诗意。于是,忍不住一气读完了。读完之后,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想说点什么。
首先谈这篇作品的文学性。作者以:“五月的天空是孩儿的脸,说哭就哭,……昨天还是暑热的大太阳,一场夜雨……大街上……来也匆匆……”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来开篇,这就具有文学性了。还有后面的几段文字:“杨成兰坐在门口望着蓝蓝的天,望着那片正在成长的竹林……她在心里问自己,路在何方?“……像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在暴风雨中晃晃悠悠度过……”“最为惨淡的几年。……党的扶贫政策犹如和煦的春风……像一场及时雨润泽了干涸的土地……春雨之后,那片竹林丰润了,翠了、绿了!”“喜鹊从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飞过。鸟儿打鸣的声音……格外清脆……”这些段落有散文的抒情,也有诗歌的灵动,读起来不觉得枯燥,有如沐春风之感;也如同享受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再说新闻性。前面以优美的文字作引子之后,接下来作者就用具体数字简单介绍龙洲湾街道的具体情况和此行的目的。从而告诉读者原来他是来龙洲湾盘龙村采访脱贫攻坚的先进人物——杨成兰的事迹的。这就是新闻性,而且比较简洁。
三是政治性。从后面的:“采访快结束时,龙洲湾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田永君为我提供了一组数字:截止2019年,龙洲湾街道有建卡贫困户41户90人……街道通过“一户一策”实施精准帮扶……全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脱贫目标。”这一段内容,目的是挖掘生动的脱贫致富励志故事,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以激发人们奋斗致富的精气神,从而助推脱贫攻坚战。
习总书记常说,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相结合才能写出好作品。
排在首位的“脚力”,不用说了,作者深入到盘龙村作深度采访,他已经做到了。
其次“眼力”,作者也做到了。请看:“见到杨成兰,是在盘龙村会议室。”“……我看见他比我想象的还要瘦小。”“……她个子不高,穿一件样式有些过时……但一眼看上去,干净利索……”“她就坐在我身边,身体很建康。我上下打量他……”从这些描述中,我们知道了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的体貌特征。如果说这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那么请接着往下看:“杨成兰坐在门口望着蓝蓝的天……望着门前那条熟悉的小路……”“杨成兰的家像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就在杨成兰叹息无助的时候,党的扶贫政策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她的家门。像一场及时雨……春雨之后,那片竹林丰润了,翠了、绿了!”“喜鹊从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竹林飞过……鸟儿打鸣的声音仿佛也比平日格外清脆”这几段文字从前面这一句:“见到杨成兰,是在盘龙村会议室。”的表述中,我们知道作者是在盘龙村会议室进行采访的,根本就没有去主人公的家里。那么,作者这里所看到的翠竹、鸟儿从竹林飞过、杨成兰坐在家门口的情景,则是他的另一只艺术的慧眼所看到的;是他心灵的发酵与酿造,所想象的。这就是眼力,让人觉得这一切真的就发生在眼前。
然后再谈“脑力”。这次参加脱贫攻坚采风活动的作家有近20余人。可是到场接受采访人物就那么几个,如何写出硬核的作品,作者也是动了一番“脑力”的。
且看他的布局。即首先以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和一小段美文打开读者的胃口,作为引子。接着用简短的文字简单的介绍了此行的目的,其实也是过渡。下面就顺理成章讲述杨成兰的故事。最后巧用(转化)一段歌词来搭配一段富有诗意美文:“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幺妹还是那个幺妹,唯一变化了的是,阳光照射在了那一片青青的竹林……翠了脱贫的希冀,绿了幺妹的梦想……”来做总结性的收尾。这种布局看似没有奇特之处,其实不然。例如这两段讲述:“杨成兰的丈夫从妻子自立自强的行为受到启发……也通过自学水电……杨成兰……还摘掉了穷帽,家庭年收入还突破了5万元……”“她再也不愿离开这茂盛的竹林,这片多情的山峦、这座和谐温暖的村庄……”按照常人的写法,到这里,这篇文章就应该结束了。因为主人公已经脱贫致富了。她的故事,她的命运也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大结局了。
但是作者的戏还没演完,接下来又掀起新的浪潮,作者顺手就把这几年盘龙村喊出的三个口号:“包包美、人要美、环境美”拿来说事儿。嘿嘿,还真别说。他竟然一一和杨成兰对上了号。这就刻画出了一个“三美”的典型代表人物。挖掘出了人性深度,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个性特质也就立体、充分的呈现出来了。
当他写到:“杨成兰出名了,她的名字和她的事迹……出现报刊媒体上,她也荣获了区级“女能手”等荣誉称号。”这里的时候,我以为也该收笔了 。哪知,我又想错了。
作者突然又借龙洲湾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田永君之口罗列出一组数字:截止2019年,龙洲湾街道有建卡贫困户41户90人,其中因病致贫15户,因残致贫14户,……纳入低保17户,纳入五保3户,占总户数49%)……实现了脱贫目标。
作者巧妙地借着这些贫困户的数据,说出了另一层意思:“杨成兰的变化,仅仅是许许多多脱贫户的一个缩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嗨!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刘凡君先生的“脑力”,真是活力满满啊!
再说 “笔力”。文章的标题、以及一些若诗一样的美文段落,其实已经体现出了他非凡的笔力。
例如他用的几个关键词,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作者的提纲:采访就从杨成兰患病入手/最严重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幸福来得太突然/意想不到的惊喜还在继续/知识改变命运/杨成兰是一个懂得感恩和记得住乡愁的人/等等。看看,作者紧紧的围绕着这些关键词来构建情节,填充素材、事迹故事。使事件显得复杂(最严重、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烘托危急(杨成兰的梦想与现实展开了对垒般较量,病魔与时间展开了拉锯式斗争)。其实,人物处境越是艰难,情节张力越大,就越能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尤其文章的结尾很漂亮。不光是文字美、意境美,而且还与主相呼应。我想,这些就是作者“笔力”的高深之处吧。
写于2020年5月22日夜
【作者简介】刘仁平,笔名,仁者忍者行者、仁者必胜。1973年出生于重庆垫江县,现定居重庆市巴南区。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花溪作协会员、副主席。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