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岳父的成昆岁月
中国报道讯(作家付世坤)敦实赛道钉,耄耋鉴初心/绵延铁道意,不了成昆情/锤重知体力,烈火见真金/风雨催岁月,昼夜识坚贞/勤奋刻真知,平凡铸精魂/动脉传佳话,青山留美名。
岳父彭成全,40万成昆铁路建设者中的一员。
2010年6月15日,岳父去世,享年84岁。
去世前的那一刻,他还在喃喃自语,想回成昆铁路看看。
岳父为成昆铁路打铁,打了好几年的铁,打了不晓得好多吨铁。老家有句话:“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给成昆铁路打铁,在条件艰苦的成昆沿线打铁,在大凉山深处的穷山恶水间打铁,其艰辛可想而知。但最为关键的是,铁粉煤粉泥石粉长期积淀在他的肺部,一点一点,长年累月,埋下肺病的种子。
那天,我坐火车去西昌,听着铿锵轮音,我在想,脚下的钢轨,是我岳父打就?
岳父年轻时绝对帅哥一枚,高大俊朗,幽默风趣。作为老铁路、西南铁路建设者,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而他最爱聊的,还是他的成昆故事。
成昆铁路要快修
1964年,也就是岳父38岁那一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美国借口越南舰艇对美国军舰进行攻击,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把炸弹丢到了中国边界,越南战争全面升级。
“美国好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先后以各种理由对外出兵40余次,发动大大小小的战争近10场,几乎将战火燃遍了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洲,实属全球第一好战国家。”岳父还是美国通,顺便聊起了美国,“美国对外出兵的理由,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维护和平’、‘反侵略’、‘保护平民’、‘反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可以成为美国开战的理由。”
此时,中苏关系也已经非常紧张,新中国的北疆和南疆同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而我国70%的工业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一旦战争打响,防空力量薄弱的新中国很难应对敌人的空中打击。
“同时,东部、南部也遭到敌对势力的围攻。”位卑未敢忘忧国。岳父是一个平凡的工人,但却有着传奇的人生。他三岁丧母,父亲续弦,他遭继母嫌弃,只得跟着祖母。可祸不单行,他七岁时,祖母去世,不得不回家,遭受继母白眼与虐待。但此时毕竟有父亲呵护,可命运再次作弄了他,十岁时,父亲去世。虽然家财万贯,解放碑、两路口都有他家的连锁药店,但岳父却被赶出家门。不名一文的他,只身流浪街头。十岁进国民党兵工厂当童工,吃尽人间疾苦。解放后,在兵工厂学得一技之长、精通打铁工艺的他,招工进入成渝铁路的修建大军。
尽管命途多舛、运交华盖,岳父却锤炼出幽默乐观、积极上进、勤学善思的性格与三观。
“为了‘备战备荒’,党中央决定将一部分与国防有关的电子、能源、航空、兵器等工业迁入西南腹地,迁到‘原子弹丢不到的地方’。”岳父告诉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主席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议国家‘三五’计划从着眼于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转变成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成昆铁路的建设开始列入议事日程。”
岳父如数家珍:“这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策,有人称之为第二次‘遵义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它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同年8月,毛主席发出了‘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他对即将赴任的大三线建设总指挥彭德怀说:‘铁路修不好,我睡不好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没有铁轨,把沿海铁路拆下来;没有路,我骑着毛驴下西昌;一定要把成昆铁路打通!’周总理则在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提交的报告上批示:‘修成昆铁路,朱委员长提议,主席同意,使用铁道兵修。’”
为了“两基一线”,选择西线方案
“原重庆铁路分局的前身叫重庆铁路局,重庆铁路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设立的一个铁路局。1953年1月1日,西南铁路工程局重庆管理分局改组为重庆铁路局,直接由铁道部领导;同年5月13日,綦江铁路局并入重庆铁路局;8月1日,重庆铁路局改组为重庆铁路管理局。宝成铁路建成通车前夕,1957年5月25日,成都铁路管理局成立,撤销重庆铁路管理局,同时设立重庆铁路分局,归成都铁路局管辖。”1997年7月,我从内江铁中高中语文老师岗位调任重庆铁路分局党委宣传部部员时,岳父给我科普了重庆铁路分局的历史渊源,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岳父告诉我,早在上个世纪的1950年,刚刚在重庆成立的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成立伊始的首要工作就是设计一条能连通成都与昆明的铁路路线。
“几乎与成渝铁路同步。”岳父说。
于是,5000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在成都与昆明之间长达1000多公里、宽约200公里的广阔地带,开始了选线勘探工作。
经过地质研究和徒步踏勘,提出了东线、中线、西线三大线路走向的比较方案。
东线大致跟现在的内昆铁路重叠,从内江、自贡、宜宾、盐津、彝良、威宁、曲庆到昆明,长约889公里。
中线大致跟现在成贵高铁部分重叠,从成都、眉山、乐山、宜宾、绥江、巧家、东川、嵩明到昆明,全长约810公里。
西线穿越大凉山,从成都、眉山、乐山、峨边、喜德、西昌、德昌、会理、广通到昆明,长约1167公里。
这三条线路中,东线和中线的长度较短,地势相对平缓,地质构造也比较简单,而西线的自然条件极其复杂,但由于沿线70%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一旦修通,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岳父讲,1953年3月,应邀到西昌设计现场“会审”的前苏联专家选定了中线方案,西南设计分局马上组织全局的勘探力量,对中线展开了初测和设计。
然而,一年之后,一个意外的重大发展,把中线方案拉下了马。
1954年6月,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川滇交界处进行暑期找矿实习时探明:现在的攀枝花市附近地层内约有7亿吨铁矿石储量、3亿吨煤炭储量、800万吨二氧化钛储量、200万吨五氧化二钒储量,以及钼、镍、铂,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等50余种,周边地区还有几十亿吨的远景储量……一个深藏在中国西南崇山峻岭深处的聚宝盆赫然展现在世界面前。
于是,成昆铁路选择了唯一能经过攀枝花的设计方案,也就是最险峻的西线。
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英明决策。
漫漫英雄路
“它绝对是一条英雄之路!”
这句话,岳父不晓得重复了好多遍。
“当时叫‘一线两基地’,一线就是成昆线,两基地就是攀枝花钢铁基地和重庆军工基地。”岳父讲。
成昆铁路沿线不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地质情况复杂,存在着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十分艰巨,施工非常困难。
1964年8月,毛主席发出“成昆铁路要快修”的战斗号令,40万筑路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跋山涉水,以最快的速度开进工地,成昆铁路工程建设正式开始。
“当时听一个部队的朋友讲,中央军委给他们下达的是一级作战命令。”岳父说。
在其后同隧道塌方等险情斗争中,许多铁道兵指战员、工程局职工、铁路员工冒着危险,排除险情,不少人光荣负伤,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成昆铁路一路上,几乎每个新建火车站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或墓地,默默注视着来往的列车。
为修建成昆铁路,许多铁道兵指战员、铁路工人和民兵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鲜活的生命。据《人民铁道报》报道,为成昆铁路建设时牺牲的英烈达2000多人,平均每一千米铁轨,就有2、3名建设者为之牺牲。
“整个成昆铁路,每一根钢轨后面,都有一个英魂在默默守护!”
2020年4月14日18时许,普雄尔果村,普雄烈士陵园寂静无声。在余晖的映射下,10余米高的“烈士纪念碑”显得格外巍峨。
岳父告诉我,成昆铁路建设,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采用和发展新技术。1964年,会战指挥部就做出决定,确定在桥隧施工、通信信号、牵引动力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
岳父爱学习,工余,他最喜欢与工程技术人员聊天。他们告诉他,经过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全体筑路人员的努力,成昆铁路技术成就出色,尽管修筑在条件恶劣的“地质禁区”,但仍然比西南地区原来修建的几条铁路干线设计标准高,建造质量好,通过能力大。最小曲线半径600米,全线内燃机车牵引,隧道预留了电气化净空,设计年通过能力为近期1000万吨,远期1550万吨。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
“由于地形限制,不含成都和昆明的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岳父说。
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
“成昆铁路是一条以钢铁和生命铺就的巨龙,也是用智慧和科技打造的工程神话。”岳父很自豪,经常挂在嘴边,“成昆铁路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1985年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一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虽然成昆铁路是作为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诞生的,但它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备战,它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成昆铁路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有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通往西北、中南、华南的通道,彻底改变了建国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除了成昆铁路以外,岳父还参与了成渝铁路的建设。
今年,是成昆铁路建成通车50年。
虽然岳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如果他九泉有知,攀枝花钢铁厂早已在一片荒凉干热的河谷间,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铁路用钢、钒制品、钛原料和钛白粉生产基地和西部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他一定会高兴的。
而最让岳父高兴的,还是依托成昆铁路,咱们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在70年代末被建立起来。
此外,西南各省(市)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进程……使扬眉吐气的新中国,终于摆脱了战争阴影。
是的,50年沧海桑田,50年春华秋实,浩大的成昆铁路工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它对沿线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已经转化成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尊、自强、勇敢、坚定、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再也不受外族欺凌……
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阿波罗登月,
咱们的成昆铁路——
此三者,就是20世纪改造自然的三项伟大杰作,联合国评选出的代表人类的杰作。
有专家说,成昆铁路“至少推动中国的铁路工程技术进步了半个世纪,不是跨越、不是跳跃,是飞跃”。
九泉有知,岳父欣慰;成昆情浓,庚子了结!
【作者简介】付世坤,笔名舒心。1966年4月出生于重庆潼南,1989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重庆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诗人、作家。文学类:出版诗集《大山的呼唤》《蓝色警戒》《九龙吟》《天路吟》《动脉吟》《打油四方》《血祭汶川》,散文集《父亲·母亲》《黄昏里的镜片》《心路》《世博随录》,中短篇小说选《海之船》,报告文学《动脉脊梁》《路,在脚下蜿蜒》《天圆地方》,电视文学剧本《巴山路魂》《钟声》。新闻类:出版《镜头里的反光》《平行线》《付世坤谈新闻》《走进新闻与文学》。业务著作或论文类:出版《梯次结构》,参与编著《基础写作导引》《趣味实用写作荟萃》《高中语文集约检测》《高中文言文应试强化训练》等。得过数次各类文学奖和新闻奖。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