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中国报道魅力城乡栏目组组团走进潼南塘坝

发布时间:2020-05-06 00:57:5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柠檬蔬菜小龙虾  油菜花椒五朵花

中国报道魅力城乡栏目组组团走进潼南塘坝

中国报道讯(吴蜀丰报道2020年5月4日,应重庆市潼南区塘坝镇人民政府的邀请,由中国报道魅力城乡栏目组织部分作家、画家、诗人前往塘坝镇创作采风见证乡村振兴,同行釆风创作组一行九人,分别有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潼南区作协副主席张渝扬,重庆市作协会员、著名散文家刘雪梅,中国报道《魅力城乡》主编吴蜀丰,重庆市作协会员洪建,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会员、北碚区作家协会会员、北碚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唐敏,北碚区作协会员龙宇环,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重庆市楹联学会会员重庆侨侨书画社理事、重庆歌乐山书画院副院长、重庆沙区作协会员、知名书画家杨天佑,资深广告策划人冯锦渝,原《万州日报》社记者张龙元。

尽管塘坝镇闷热的夏天如期而至,尽管火热的阳光照射在每个人脸上如针刺般灼痛,采风团队整个行程中几乎人人汗流浃背,在镇党政办主任蒙雪等同志的“导航”下,但还是接二连三、马不停蹄的走访了几个特色亮点。

据了解,4月26日开幕的重庆·潼南首届生态小龙虾节至今,在金山村生态小龙虾养殖基地,稻田里现捞的生态小龙虾又鲜又肥,吸引1200万+粉丝网络打卡。据悉,生态小龙虾节活动时间将持续到5月,活动期间,还有“潼南红 家乡美”大型文艺演出、游览全国首批绿色村庄等精彩活动。

据重庆市潼南区塘坝镇党委书记谢子清介绍,潼南小龙虾养殖产业作为潼南区“五朵金花”之一,是全国第三大“生态小龙虾”养殖基地,2019年,潼南区生态小龙虾养殖总面积5.07万亩,年产8000多吨,产值近5亿元。

目前,潼南区从事生态小龙虾养殖经营规模主体超过了200家以上,小龙虾也销往了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

第一站,盛田果桑园良种果桑示范种植基地,重庆市盛田良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蚕桑综合应用,集种植繁育、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公司创建于2012年,2013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授权为“良种果桑示范种植基地,蚕桑综合应用与开发荣誉企业”,也是重庆市茧丝绸行业协会理事单位,2013年获县(区)级龙头企业授牌,现有产业基地种植面积1020亩,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塘坝镇盛田果桑园,公司拥有资深的科研技术团队和多项应用成果,首期推出的四大系列产品和桑椹原料,深受广大用户与消费者的青睐,是目前业界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特色的企业之一。

第二站,塘坝镇金山村生态小龙虾养殖基地,赏暖春风光、观稻虾共养、品生态美食、游美丽村庄,潼南小龙虾不仅养殖面积大,还生态美味。利用水稻和小龙虾生长的时间差异,潼南采用“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实现“一水两用”和“一田双收”,增加种养效益,这使得“潼南红”小龙虾个大体肥、虾腹白净、无泥腥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0余个大中型城市。“品小龙虾、钓小龙虾、买小龙虾……这个以小龙虾为主角的节会,演奏的是龙虾产业、龙虾文化、龙虾经济、龙虾饮食等多旋律的交响曲。”

塘坝镇党委书记谢子清介绍。“塘里养满小龙虾,坝上开遍柠檬花。”塘坝镇水源丰富,良田广阔,具有大规模养殖小龙虾得天独厚的优势,镇里已明确“一节会一中心六基地”发展规划,“一节会”即小龙虾美食节,“一中心”即以小龙虾为主的特色水产集散交易中心,“六基地”即六大生态养殖基地,境内有6座相连山丘,山丘下建有6个水库,水库外连接着大片良田,可谓“好山好水好虾”。目前,塘坝镇已发展小龙虾6000余亩,下一步将发展至8000亩。“塘坝、寿桥、龙形、崇龛、柏梓、玉溪等是区里的小龙虾养殖大镇,‘稻虾共生’种养是小龙虾养殖的主要方式。”潼南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胡广建说,通过构建稻虾连作和共作系统,可实现水稻单产400公斤-500公斤/亩,小龙虾单产80公斤-100公斤/亩,亩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潼南小龙虾养殖积温高、上市早、品质优、效益好等优势,抢抓商机,形成以塘坝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区生态小龙虾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三站,重庆十大特色乡村--塘坝镇天印村,天印村位于塘坝镇东北部,距离塘坝场镇3公里,距离遂渝高速潼南东互通口、潼荣高速塘坝互通口5分钟车程,琼江河、塘坝河穿境而过,自然风光秀丽。因村中巨石朝天落座,形似一枚印章,古人称之为“天印”而得名。

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绿色村庄”,是潼南区“塘坝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将培育龙头企业与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引进印天湖和古传农业两家公司,集中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种植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经果、苗木花卉、名优水产等产业,最终形成立体循环观光农业。

第四站,农耕文化展览馆--乡情馆是源于100多年前修建的碉楼院子,总建筑面积1200㎡,历时8个月修复,现为农耕文化展览馆,共收集农耕用品、用具130余件,集中展现了农村风土人情。建成潼南首个乡情馆,集中展示农耕乡土文化。建立村民议事厅和家风家训学校,宣扬传统道德观,培育文明新风尚。推进“三治”融合,设立“三和民情室”,组建村民理事会、治安巡逻队和法律志愿服务队,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居和谐,构建乡村善治体系。大力积极整合资金、聚合资源,深化“六改六治”,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增美添绿”工程,增补花草,栽种树木。扎实推进“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根本性改变。幸福长廊是何家坪的幸福之地,村民自发种植一些爬藤类的瓜果蔬菜,增添了蔬菜水果文化元素幸福长廊。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