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谨程: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诗人。
妻子-林娜:作家、诗人。
女儿-吴桐:小学一年级学生,爱好写诗、朗诵。
【作者简介】吴谨程,泉州海洋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诗想档案》等诗歌、散文、评论集10部。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文艺报》《人民日报》《中国诗歌》等纸媒,获全国期刊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
《相等五里桥》主题:《抗“疫”强音-记录晋江文学的闯与创》
《相等五里桥》直播音频来自吴娜亚00:0044:53
访谈背景介绍:2020年初至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一次次阶段性的胜利。目前,境外疫情发展仍然严峻,抓好复工复产的同时,做好境外输入防控也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段期间,人们对疫情下的感受特别多,全国各地许多文艺工作者各自用不同的方式,音乐、影视、书法、插画、动漫等形式,以此致敬最美逆行者。吴谨程作为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不仅全家总动员,妻子女儿齐上阵,还带动了许多晋江作家,用手中的笔发挥所长,以诗抗“疫”。其中,在三月八日妇女节期间,与妇联、晋江电视台共同推出相关“战疫中的晋江姐妹”文学作品创作活动。根据了解,也有不少作品选送福建省103.6新闻广播节目推广,还在喜马拉雅有开直播节目等。近日,《相等五里桥》栏目特邀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吴谨程做客节目,分享主题《抗“疫”强音-记录晋江文学的闯与创》。
一、艺术者的社会担当,谈抗疫文学创作活动情况。
问题1:谈艺术者的社会担当-能否给大家讲讲牵头开展相关文学作品创作活动情况和感受?
吴谨程:今年的春节跟往年不太一样,武汉疫情、武汉加油、支援武汉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吴谨程:渴望痊愈的患者、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保驾护航的交通警察……可见,这是一场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必须打赢的战役。在抗疫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有良知、有勇气的人,义无反顾地担起道义与责任,救人水火。我个人认为,这些平凡英雄背后的故事,这样的事件必须让人们铭记。
吴谨程:于是,1月27日,武汉封城第5天。我在晋江市作家协会微信群里,发布了关于组织创作“以诗抗疫”文学作品的通知。
吴谨程:一听到消息,晋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同声相应,围绕“众志成城,以诗抗疫”主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和古典诗词作品,讴歌在这场防疫阻击战中让人铭记的感人时刻和动人故事,写下疫情来临时,种种温暖的人性之光。
吴谨程:自1月29日起,晋江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在全国率先推出“以诗抗疫”作品专辑,共编发诗歌、散文专辑13辑,古诗词专辑10辑;编发诗歌、散文作品90件,古典诗词作品200多件。
吴谨程:可喜的是,以诗抗“疫”的作品得到积极的反响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众多媒体平台与这群以笔为援的文艺工作者站在了抗击疫情的统一战线上,为鼓舞抗疫斗志,坚定抗疫信心而助力。其中,福建新闻广播推出“抗疫”特别节目,节目内容中的全部作品出自晋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首期就是播出我们的作品。此外,会员的作品被多家单位采用,如福建省作家协会的“抗疫作品专辑”及“朗诵吧”音频专辑,先后采用了等作者的作品;等纸媒和新媒体纷纷转载刊发。
问题2:晋江文学工作者们文字是直击人心的,每个人作品表现的手法都不一样。这次,2月27日,泉州文联[2020]4号文《关于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通报表扬的决定》对35个先进单位和42个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其中晋江市作家协会获得先进单位表扬,吴谨程老师也获得先进个人表扬。对于这样的肯定,有何感受?
吴谨程:显示出了一个团队的力量和氛围,我个人仅仅是在组织上,做出我应该做的事情。
问题3:解析《戴口罩的年》的创作心路?
播放音频-朗诵作品《戴口罩的年》
戴口罩的年音乐版.m4a来自吴娜亚00:0001:46
《戴口罩的年》文字:
庚子年的街道,用水洗过/冷而雪白。
夜里的风吹过香樟/同样吹过抒情的尾气。
我相信这样的路,承载过/繁忙的人世,
春天即将认证一个丰年/春天同样需要代替一个冬季。
我开始用口罩,把来自外界的消息/一一过滤。
在清晨/把要命的病毒,用阳光隔开。
是的,没有比阳光更可靠的物质/和措施。
我要在阳光中提取/七彩的笔,描摹戴口罩的年。
吴谨程: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疫情当前,武汉封城,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部署下,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已经打响。病毒肆虐,诗歌何为?
吴谨程:诗歌是人之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证明。以诗抗疫,是人之抗争,是精神之昂扬。《戴口罩的年》是生存与防控的记录和见证,用诗歌凝聚力量,鼓舞意志,传递真情,共克时疾,为中国加油!
*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和情况?
吴谨程:《戴口罩的年》反映当前的生活状况及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实录、感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方面,有一群人义无反顾地“逆行”,坚守战役一线,他们是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抗疫志愿者、党员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快递小哥、超市营业员……;另一方面,在疫情面前,思考和审视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这有利于甄别和辨识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迎接人类史无前例的挑战。
*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吴谨程:因此,《戴口罩的年》抓住“口罩”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的大无畏精神,也通过“阳光”这一意象,表达也对于打赢抗疫攻坚战的必胜信心。
吴谨程:这首诗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先后采用于福建省作家协会的“抗疫作品专辑”及“朗诵吧”音频专辑,福建新闻广播推出“抗疫”特别节目,晋江市文明办微信公众号等,发表于《福建日报》、《丰泽文学》《泉州台商区文学》等媒体。
二、书香家庭:艺术来源于生活。
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家庭是生活灵感的源泉。我知道您的夫人林娜老师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家,在“战疫中的晋江姐妹”文学作品中,本人还朗诵了她的作品:《白玉兰的坚守》。根据了解,在这次以诗抗“疫”中,包括您本人、夫人还有女儿都一起参与了这次活动。
问题1、可否谈谈全家总动员的感受,说说您眼中的林娜老师,介绍一下她代表作品?
吴谨程:我爱人林娜也是诗人,当初在晋江作家协会中征集抗疫作品,就是来自她的建议。可以说,她是幕后英雄。这次的抗疫诗歌作品,她写了两首,
今夜的东湖,依然烟波无边/一场疫情,将这座城隔离/风再冷,江城的梅花也要迎风而绽/万家灯火在静默中坚守……
吴谨程:第二首就是您之前曾朗诵过的《白玉兰的坚守》:
《白玉兰的坚守》作者:林娜来自吴娜亚00:0002:13
每一片白玉兰的花瓣,都会收起/月光的质地,以坚守的姿势伫立/潮涌东去的晋江水/映照着灯影里的脸庞……
吴谨程:《武汉,武汉》、《白玉兰的坚守》这两首诗,抒写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中所涌现的感人事迹和英勇壮举,致敬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格调昂扬,诗意浓郁,很受读者的赞赏。
林娜老师的文学作品不少,她的代表作有哪些?
吴谨程:她的代表作品是《五月那一抹诗魂》:
屈原
《五月那一抹诗魂》,作者:林娜
五月的雨下在南方/落在香樟、竹林以及长满乡愁的江岸/所有的江河都归于一个名字:汨罗/粽香飘过,龙舟划出两千多年的诗谣/木屐声伐水而来,菖蒲集体站立/汨罗的水,夜涨三千/先生的山河,只剩几册诗笺
我的眼里斟满雄黄酒,我要敬你三杯/一杯泼向你仰天长问过的天空/日月交汇,天空摇晃/一杯倒入秭归的土地/蒹葭凄凄,艾草高过了肩膀/最后一杯,来吧,先生/一醉解千忧,再写一章碧水青山
五月的风穿过野蔷薇的低语/一群雨水奔向远方的山川/一个人一袭长衫,一怀孤独/归来兮,让我当你的面完成一首诗/让如诗的苇叶交换清香/在你身后,江水拢直了身子/昂然正坐的诗意,且饮且听风雨细说/春风如何吹绿了故国
我的诗涌动日月风云。香草与美人/与我的爱恨如影随形/一条江要写成愁肠/你牵挂的郢都已做了土/你爱的楚已逝水东流/但是青山还在,日月还在/先生的《离骚》,还在我的诗里飘流
五月的龙舟划过诗歌的波澜/激越的鼓点,怎样撞击你浅浅的心壁/此处无声,但听得见脉搏与心跳/瘦瘦的船身,怎能盛得下胸中的故国/如果旭日当空,看得见一个倒影/长伴流水。如果细雨霏霏/一首诗于是成为象征的丰碑
这首诗获得2019年《诗刊》端午征文优胜作品奖,是10首作品其中之一。
吴谨程的妻子-林娜
人物介绍:林娜,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晋江市蓝鲸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世界日报》《福建日报》《福建文学》《天津诗人》《长江诗歌》《诗歌蓝本》等报刊,合著有诗歌集《两个人的时光》,获2012年度《泉州文学》优秀作品奖、2013年度《泉州晚报》征文奖、2014年“逢时杯”泉州文学奖、2015年度《福建日报》第九届新人新作“优秀新人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民刊年选》《福建诗歌精选》等选集。
吴谨程:端午节,是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是爱国情怀的集中彰显,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留下大量有关端午节的名篇佳作。在这一天,人们缅怀伟大诗人屈原,从他的璀璨华章与人生境界中吸取文化传统的滋养与爱国精神的熏陶。
吴谨程:以缜密的情感、唯美的意象、舒缓的节奏,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与崇敬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于人类生命、对于当今生活的关注与参与。
问题2:我看到晋江乡讯前几日谈到了您的作品《两个人的时光》,讲述的两个人是指谁呢?可否介绍一下这一部作品?
吴谨程:《两个人的时光》是我与林娜的一本诗歌选集,出版于2015年,薄薄的一本,选取了林娜的23首作品,我的15首作品。在自序中,我写到:给灵魂,给信仰。我觉得,诗歌是关于灵魂的,关于信仰的。从表层意义上讲,诗歌是一生的挚爱,从深层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个人信仰。林娜在自序中写到:给自己,给时光。她在日常生活中提取诗意,发现美。这本诗集里表达了我们两个各自对生活和认知和价值判断。
吴谨程:至于如何调家庭生活与文学创作,我想,文学只能是业余爱好,它当不了饭吃。只是,我们俩不约而同地对诗歌进入到痴迷的状态,太阳辐射看到你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生活。这是一种态度,文学态度和生活态度。
问题3: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夫妇俩在文学方面对于孩子的熏陶和引领,有什么好的经验分享?晋江这些年一直在力争打造书香城市。那么作为晋江文学领军人物,在构建书香家庭方面有什么经验分享或建议?
吴谨程:今年呢,我的女儿吴桐,也开始写诗了,写了9首作品。虽然不成熟,但是也是一个突破。我相信好的环境能塑造人的灵魂、人的品行。特别对于孩子来说,“环境育人”,我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孩子耳闻目染,自然也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孩子在阅读方面,会有自学的方向吗?
吴谨程:有啊!她喜欢读什么书,她会自己找。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也由她自己来选择。
*自学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一些独立自理能力哦?
吴谨程:对,没错!
问题4:根据了解,你们在家里有创建了一个公益书院是吗?
吴谨程:2017年,我们把自己家的两间店面、两层楼,大约270平方的空间,打造成一个公益书院,名字叫梧桐书院。
*当时是什么样的一个想法?
吴谨程:创办这个公益书院的初衷是响应政府的“全民阅读”的号召,为社区群众的阅读提供一个平台。
*既然是公益书院,那周边社区的居民都可以来这边阅读了?
吴谨程:是的,都可以来这边阅读。
*家中有书房,书香氛围也会比较浓厚。我们可以感受到谨程老师对于书香家庭氛围构建的一些心得。良好的读书环境才能让人有读书的想法。那平时您的阅读习惯都是什么时间段?
吴谨程:大部分是晚上。如果是白天,我喜欢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读书。品一杯清茶,闻一缕花香,晒一丝阳光,细细品味书香,是最美的享受。
三、谈谈个人及晋江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问题1:您有着多重身份,您是如何把蓝鲸诗社、晋江诗群、晋江文学现象串联起来的,有做哪些思考?近年来有哪些创新的做法?
吴谨程:蓝鲸诗社成立于1988年,是市一级的文学团体。算起来已经32年了。直到新世纪,晋江诗群形成强大的阵容,国内文学评论家把晋江诗歌现象、晋江散文现象总结归纳为晋江文学现象。可以说,晋江文学现象由作家队伍、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等多方面的元素组成,就包括晋江籍本土作家、晋江籍外地作家、还有晋江籍海外作家这三个组成部分。所以说晋江文学现象是晋江城市文化建设中独特的组成部分。
*从新年到现在,晋江作家举行了很多活动,主要有哪些?
吴谨程:主要做了两项活动,一是刚刚提到的“以诗抗疫”诗歌作品创作,二是把晋江的20多位诗歌作者召集起来,用网络的形式,也就是借助线上(喜马拉雅平台)进行诗歌创作培训和交流。我把这个活动命名为:“吴谨程诗歌特训营”,名字还有点意思。
*既然是特训营,那么特训的特点是什么?
吴谨程:有,主要从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方面进行反复的训练。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通过特训,参与的这些作者的作品都有较大的提高。
*请教一下谨程老师,在朗诵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吴谨程:朗诵的时候,抒情方面是重点,要去了解作品和揣摩笔者的心情。
延伸阅读: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通过特训,参与活动的作者都有较大的提高,他们的作品已被多家媒体刊用,如《福建日报》、福建省作家协会,菲律宾世界日报更是集中刊用了特训营成员的作品。
问题2、创作环境和氛围的发展变化:1988年,您带头发起组建蓝鲸诗社、创办《蓝鲸诗报》,自此之后与诗歌不离不弃,后来选编《中国诗歌民刊年选》,包括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等,到如今这些过往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请具体谈一谈。
吴谨程:从1988年,蓝鲸诗社成立、《蓝鲸诗报》创办,我把诗歌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晋江诗歌的理论研究,目的也是为了总结经验,推动晋江诗群与外界的交流,提高晋江诗群的作品质量和传播影响力。从2006年开始,我选编了一年一度的《中国诗歌民刊年选》,2011年创办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所有的这些经历和活动,无一不是想把晋江诗群带入到华文诗歌这一主流圈子,使更多的人知道晋江诗群。
*等一下,既然是讲到晋江诗群,一定要有晋江的特色,展现晋江的人文特点。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主线或大概的一些想法?
吴谨程:有,晋江诗群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诗人们,他们更多的是把题材把创作的笔墨停留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因为毕竟我们这一块土地是诞生过“晋江经验”的一个神奇的土地。这点也是晋江诗群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所以作品中很多都是表达我们晋江本土的。
*“晋江经验”大家聚焦的都会停在经济方面。那我们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烘托这个城市它的文化内涵,晋江文学的队伍真的是任重而道远阿。
吴谨程:没错,应该说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文化的竞争。晋江诞生了举世瞩目的“晋江经验”,这是一种经济现象。那晋江同时也诞生了晋江文学现象,这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我总觉得晋江的作家,有责任在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塑造上有所作为。这也是晋江作家的责任所在。
*文学创作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能够让自己不断在做这件事情呢?
吴谨程:起初是爱好,然后经历了蓝鲸诗社的组建,经历了晋江诗群、还有晋江文学现象,作为一个组织者、亲历者、参与者,我觉得自己有这么一种责任,不仅仅是自己,而且我要带着我们这个团队来为讲好晋江故事而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实也诗歌,一开始是属于一种比较私人的情感的表达。走出去跟外界交流,会不会存在内心的挣扎或者矛盾点?
吴谨程:不会,应该说我跟外界的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比如说我所选编的《中国诗歌民刊年选》、《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交流上面非常频繁。无形当中,就为我们的晋江城市文化、晋江诗群做了一些贡献。
*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拓宽平台,互动经验,汲取更多不一样的想法哦!
吴谨程:对!
延伸阅读:晋江诗群正以整齐的集体姿态走出福建,步入全国,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作为组建晋江蓝鲸诗社的参与者。吴谨程先生表示,他愿意将蓝鲸诗社、晋江诗群、晋江文学现象等一个个发光的节点串联起来,并视为一个看得见的轨道。那么32年前的蓝鲸是起点,而文化是可以传承的,文学作品贵在创新,不管是文学界的前辈还是后起之秀的年轻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
“文学创作,我一直在路上,从未缺席。”这是吴谨程的坚持。同时,他更希望每个晋江作家都要有这样一个理想:讲好晋江故事,传播晋江正能量,为文学的“晋江经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谈谈地方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晋江文学要如何发挥能量助推晋江文旅发展,推广世中运?
吴谨程: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所以我希望晋江作者多创作一些优秀的作品,从而讲好晋江故事。
延伸阅读: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晋江诞生了举世瞩目的“晋江经验”,这是经济现象,晋江诞生了“晋江文学现象”,这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晋江作家有责任在城市文化的传播、塑造上有所作为。
问题1:吴谨程老师有众多书写晋江的作品,选出一首您比较爱的作品来朗诵一下吧?
吴谨程:好的,这是几年前创作的一首朗诵诗,题目叫做《晋江,创造奇迹的地方》。
现场配乐朗诵原创作品:
彩绘晋江,必须用如椽的巨笔
绘你辽远的天空,苍穹之下纷飞的云彩
作为河流的晋江,必须有大海的波涛作伴
用泉州湾的帆影加长。这样,无论你喷薄的朝阳
还是绚丽的晚妆,都可以看到你澎湃的浪花
盛开在这片神奇的热土:红土地、蓝海洋
问题2:晋江是诗歌的富矿,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学蕴藏,您心中晋江的样子?
吴谨程:晋江之所以能够产生“晋江经验”。如果从源头来剖析,首先是根植于我们晋江城市文化,那就是“爱拼敢赢”。另外,因为我们晋江地处沿海,所以大海赋予我们晋江人一种个性,同样也是开拓、创新,这么一种性格。所以这一首诗歌就用“海”来表达了根植于晋江人骨髓里面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问题3:根据了解,您近期在进行《龙湖侨史资料》的编纂,您可以谈谈相关情况?
吴谨程: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集中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开始新的书写,在晋江市龙湖镇侨联主席-施能狮先生的指导下,具体负责《龙湖侨史资料》的编纂工作。这本书体量之大,内容之繁,在当今刊行于世的侨史资料中并不多见。难能可贵的是,编委会同仁辛勤劳作,笔耕不辍,筛选甄别,使本书得以按计划逐步推进,目前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90%,预计在今年6月份付梓出版。
延伸阅读:编纂初衷是为了展示龙湖镇蕴藏丰厚的历史文化,存留史实,发扬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垂范后世;同时为了总结侨联工作的经验与不足,扬长避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资治当今。体量大,体现在:42个村,26擗小学,菲律宾41个同乡会,香港25个同乡会,澳门8个同乡会;有重大影响的华侨如许肇堆、许立、许志猛、许友超等。爱国爱乡,捐资家乡公益多。
《相等五里桥》节目介绍:锁定频率FM91.4,欢迎收听晋江市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每天下午4-5点由吴娜亚(DJ路加)采编播的《相等五里桥》。(闽南语“相等”,普通话是:相约的意思。五里桥,即安平桥。横跨于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之间,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更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之一。相关历史名人有:郑成功、弘一法师、妙月法师、黄护等。)节目内容立足晋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为对台对外交流搭建宣传平台。咱厝文化,我们一起努力!相关历史人文、传统美食、原创音乐、影视、乡村故事、姓氏渊源等内容可通过关注二维码后留言给我。
本节目在台湾落地播出6年以上,使用播放器粉丝数18万,累计关注度400多万。现合作播出平台有:台湾FM933云嘉电台、FM933乐活网等。欢迎更多媒体同行及社会各界关注微信公众号,并积极联系沟通,建立战略合作互动关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料和原创推荐,推荐优质嘉宾做客节目,以更好地服务闽台两岸的听众,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
收听方式:
1、车载广播:晋江市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相等五里桥》每天下午4-5点;收音机调到FM91.4。
2、手机微信公众号:搜索晋江电视台
(1)、手机微信公众号搜索输入:晋江电视台
(2)、进入“晋江电视台”页面,找到页面底部左下角:微视频(点击进去)。
(3)、选择“广播节目”直播,点击进去。
(4)、选择左下角“广播电台”,按开始按钮,收听节目。《相等五里桥》节目播出时间是每天下午4-5点,即:16:00-17:00。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