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勿忘人民 跟随穆青大师学摄影

发布时间:2020-04-22 06:01:5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尹程起)鸟语花香芳菲始,潮涌中州满眼绿。回想当年中共周口地委办公室安排我,跟随穆青先生进行“三农”调研采访、摄影、记录,聆听他刻骨铭心的谆谆教诲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心旷神怡,难以忘怀。

1993年11月7日至11日,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新华社原党组书记、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兼总编辑冯健和高级记者周原一行第六次,来到河南周口地区考察调研农村经济发展及种植养殖业情况。心中装着“勿忘人民”,何惧白发浸雪染霜?!这一年,穆青72岁、冯健68岁、周原65岁,仨老头他们的精气神劲头却不减当年,一路风雨无阻,披风戴月,足踏豫东平原,调研采访劳动人民发展农业经济的光辉创举。

冒着瑟瑟秋风和霏霏秋雨,穆青一行来到沈丘县留福镇留福村,踩着泥泞的路去新亚公司调研采访“公司加工农户”集约经营模式,兴致勃勃地参观养牛场,穆青一边了解黄牛饲养、繁育情况,时而拿起一把青贮饲料仔细看看,闻闻,时而又亲切地拍拍牛头,黄牛则温顺而亲热地扬头嗅着穆老的手臂。在养牛大棚外,穆青看到有一头刚生下四天的牛犊时,就高兴地走过去弯下腰双手抚摸着光溜溜的牛背,边用手抚摸边激动地赞叹:“好,好,多可爱的牛!我就喜欢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穆青为什么对黄牛格外有兴趣呢?这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初说起。

1982年,穆青、周原深入周口地区扶沟县调研采访后写下通讯《谁有远见谁养牛》和《赶着黄牛奔小康》,穆青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为农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谋划策,收到积极效果。穆青对养牛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价值和养牛事业大有可为的前景作了深入阐述,对指导农民脱贫致富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一直在农村广为流传。

穆青一行踏着泥泞土路,走村串户,一连进了三家农院,看圈棚,麦秸氨化池,青贮饲料池,向农民详细询问黄牛的品种改良、饲养方式、饲料配比、育肥周期、市场行情等。他说农民与牛有深厚的感情,长期实践科学养牛,牛是农民的命根子啊!

当听说周口计划举办赛牛大会时,穆青风趣地说:“外国人选美,咱们给牛选美戴红花!”风趣而幽默,引起现场一片笑声。

1993年11月9日晚上,在河南省宋河酒厂宋河宾馆203房间,风尘仆仆忙碌了一天的穆青非常开心地与当地媒体人一起交谈。这是一场地方记者向中央媒体大记者十分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没想到,却是一堂永远难忘的政治必修课。

有人问:穆老,我们在读您的作品时,总感到有一条主线,您时时关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血脉与人民息息相通。

穆老听后,往沙发上一靠,朗声说道:我一直都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啊!这一次我与冯健、周原专门找那些最穷苦的地方去看看,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让农民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这次我们来河南采访考察,就是这个目的。

穆青对年轻人谈了自己的体会。浮在上面、串场子,不会有什么建树;只有深入基层,同群众打成一片,联系群众,才会有出息、出成就。从思想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人民。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法帮助他们;在他们有意见没处讲时,要想法帮助他们,反眏他们的呼声;即使百姓富得流油,也不要忘记他们,看他们还有什么要求。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怎样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那是我们共产党人最感慰藉的事情。焦裕禄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他始终关心群众,关心人民,所以,人民到现在还怀念他!

穆老一席话,使大家感触颇深。

谈到新闻摄影,穆青说:一个图片,一个文字,这是新华社腾飞的两翼,缺少一个都不行,都飞不起来。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镜头要对准人民群众,用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穆青钟爱郑板桥这首画竹诗,他说郑板桥是清乾隆元年进士,善诗,工画兰竹,是闻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时写的。后来,因为岁饥为老百姓请赈,忤逆上级,被罢官了。从此,郑板桥回归故里,不再为官,以鬻画为生。穆青对众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11月10日,走出鹿邑县玄武镇时,已是下午2点多钟,穆青一行又风尘仆仆地踏上去太康县的道路。途径太康县逊母口镇时,穆青看到路边有一个烧饼摊子,提议停车下来买个烧饼吃,然后继续考察。拿到热腾腾的烧饼,穆老边吃边说:“好多年没吃上烧饼了,在大城市想去买,很难买到这乡间原汁原味的烧饼,比吃一桌山珍海味都好,味道美,真香!”随同人员与穆老一起吃了烧饼。这是一顿简单的午饭。

走进扶沟县马庄、赵沟等村的日光温室大棚,穆青一行不时地向农民询问栽培种植技术、经济效益等情况。当看到一幢幢日光温室大棚,穆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情不自禁地说:“这‘百里连营’蔬菜大棚,多壮观呀!大棚是农民致富的战场,只要掌握技术何愁不富?!”进到大棚内,穆老拿着一根刚摘下的水渌渌的顶花戴刺的嫩黄瓜说:“在大都市的人能吃上这新鲜菜,都是农民的辛勤果实啊!”

农民科学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冬季大棚保温性能好,是种植蔬菜生长生产的良好方式之一,每当冬天来临,棚外雪纷飞天寒地冻,棚内温暖如春鲜菜吐翠。

穆青看后非常高兴,禁不住对我说:“来,小伙子,给我照张照片留影做个纪念!”于是,我立即选准焦距摁下快门,定格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里这张穆青非常喜爱的照片。

在扶沟县汴岗乡水泉村,穆青来到村支书王学亮家。王学亮常年养牛10头左右,年获利6000多元,农田种粮和蔬菜大棚年收入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200元,屋里存有小麦2.5万斤。王学亮介绍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农户一般养5头牛,家家存有三年的粮食。周原风趣地说,王学亮满面红光,喜气洋洋,日子过得顺心哦!穆老也非常高兴地说王学亮:“你的牛养得不错,你的西装也挺漂亮嘛,人也吃得胖乎乎的,人有福气啊!”一席话逗乐了在场的人们。

傍晚,在扶沟县委招待所大厅里,穆青请农民“种田状元”何长义过来专门谈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穆青一见到何长义,就迎上去拉住他的手,像是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何长义激动地说:“我天天想,夜夜盼,盼望同老朋友见见面!”穆青热情地说:“我一来不就让人通知你了嘛!这一次来不及了,下次到你家看看。你寄的那些信都收到了,有的还登报了。”

就这样,他们俩人在扶沟县委宾馆大厅的沙发上,促膝畅谈了1个多小时。谈话间,穆老对我说:“我与何长义合个影,照片洗出来要给老何一份。”于是,我快速摁下快门,记录了一位握笔杆子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与一位双手布满老茧的农艺师何长义的深情谈话。

“勿忘人民”……!

穆青的声音穿越时空,久久回响,振聋发聩。穆青不忘初心、砥砺坚守,当岁月的风雨远去,缅怀追思一代名记者、一代新闻宗师,他半个多世纪中做出的光辉业绩和卓越贡献,人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不仅留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带给人们太多的感悟和怀念,引发我们无尽的思索。穆青对人民感情很深,人民群众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穆青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很重。

【作者简介】尹程起,男,中共党员,经济师,大学文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81年9月投笔从戎,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舟桥部队服役,1992年转到地方,现在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工作。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大众日报》、《河南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有些文章收录编书。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