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让戒尺进课堂,适度惩戒教育很有必要

发布时间:2019-08-15 06:38:0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吴泽涛“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这是去年3月四川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戒尺进入课堂的一幕。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这看似少见,其实,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在当下独生子女居多,留守儿童居多,单亲家庭子女居多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

“让戒尺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学习、守纪律、懂规矩、知敬畏的好习惯。”戒尺,自古以来就是私塾先生的“管教神器”,对学生起着一定的震慑作用。

当然现在火热起来,确实是个有趣并耐人寻味的现象。教师使用戒尺并不是为了体罚孩子,而是为了震慑孩子。即使真的是用来打学生,也会注意轻重,没有达到“体罚”的程度。这样的震慑带有惩戒教育的意味,恰恰是惩戒教育思维的存在、扩展与逐渐成熟。

其实,惩戒教育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好,学生有所改进。在惩戒教育相关活动中,追求手段与目的现实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孩子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教育矫正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采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以适度的惩罚从而让学生警醒,这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真谛所在。还要明确的是,这种惩戒教育思维是支撑各种惩戒行为的原力。如今,这种思维十分难得,也是现实所需要的。

就拿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戒尺进课堂这件事来说,就是想通过戒尺这一外来因素去更好地震慑学生,去规范孩学生行为,给其以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激励,同时不触及“体罚”的底线,惩戒教育思维的现实应用也就真正凸显在这里了。

如此说,使用戒尺本身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一种现实表现,使用戒尺是实在的、简单的,而其背后的这种思维则是难以捉摸的,又最需要好好琢磨的。琢磨透了,受益的则是整个家庭教育。所以说,用不用戒尺来震慑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戒尺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惩戒教育思维认识清楚,进而更好地延续下去,我们努力探索的方向便在这里。

不可否认,有这样的惩戒教育思维也是家长本身的教育理念日趋成熟的表现之一,这是需要积极认可的方面。但也不可自信过度,需要在已有的思维基础之上去进一步巩固,再就是把握好其与体罚教育思维之间的度,一定要注意相关手段应合乎情理,坚守住为孩子好的目的,让教育效果达到最佳,这也是对惩戒教育思维推崇和践行的本质要求。

多年来,家长、老师体罚孩子和学生的事件层出不穷,也确实让孩子教育本身有了较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惩戒教育思维的介入与实际运作有现实的必要性。惩戒教育思维如果应用得好,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家庭教育逐渐明朗,惩戒教育也会浸透到学校教育里,从而达到遏止体罚教育、防治校园欺凌的效果。

责任编辑:杨天佑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