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吴蜀丰 通讯员李华)2020年4月14日,春日暖阳,普照大地。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王淋、张建敏、泣梅等一行,在区扶贫办副主任揭娟、双河口镇人大主席向东的陪同下,走进农家院舍、田间地头,深入生活,采访脱贫攻坚中的人和事。
他们走进农家院舍养殖户,带头购买土鸡为消费扶贫“添砖加瓦”,每人拎着一只土鸡,让养殖户叶老板笑容满面。该养殖户是典型的建卡贫困户,如今散养了300多土鸡,还有百多只土鸭子。年收入近5万元,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之一。
他们走进塘湾村高山生态水果产业园,塘湾村,是巴南区五个市级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位于巴南区东北部,双河口镇东部,羊鹿山之上,海拔580米至820米。这里山清水秀,同时也荒莽落后。
曾几何时,这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相继外出,外出打工的占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留守乡村的,大多数是困顿贫苦,无劳无路,或者家有牵挂之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8.2%,远远高于全区水平。山野萧萧、阡陌迢迢,眼见着青山绿水无人晓,沃土肥田屯荒草,让人心焦。这里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脱贫攻坚中那些“攻营拔寨”的扶贫故事,经区扶贫办副主任揭娟娓娓道来,生动而有趣。双河口镇人大主席向东不适的“添油加醋”,让那些故事和人物更加的活色生香。
鸿鹄向南飞,头雁青云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贫困村想发展,贫困户想脱贫,关键就缺领头人。能深入贫困地区、走进贫困农户的干部,不一定是横扫疆场的猛将军,或者攻关涉险的前沿人,但是,一定是脚踏实地、心系民众、初心不忘、使命担当的好干部,是立志扎根基层、扎根人民、扎根土地的“真汉子”。
据了解,塘湾村的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冉允财和他的驻村工作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发挥黄牛精神,推舟助力,带领塘湾村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全村8.7平方公里,7个村民小组,806户,2316人,劳动力1449人,外出务工1124人;耕地3800亩,林地7481亩。村党委党员87人,3个支部(蚕桑1个、梨子2个),本土人才1名,大学生村官1名,专职干部4名。”
“我们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53户189人,到2019年底,已经全部脱贫。”村第一书记冉允财如数家珍,对全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哪户是因病、哪户是因学致贫;哪户房屋改造了,哪户饮水解决了;哪户种了梨,哪户养了鸡,哪户在打工,哪户卖了猪......他们比谁都熟悉,比谁都关心。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恰如其分。
“队伍建设方面,不但有驻村工作队、还有本土人才和大学生村官;不但加强了村两委的建设,更是把支部建在了产业上;不但有帮扶干部,还有产业指导员。干部既是设计师、又是技术员、还是领头雁。”镇分管领导、人大主席向东非常肯定驻村工作队派驻制度和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对镇党委政府抓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刻画得惟妙惟肖:“狠下一条心,杀出一条路,建成一片风景,带动一方群众。”
“他们是既抓点(建卡户),又抓面(整村脱贫)。有了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敢作敢当有情怀,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群众满意。”揭副主任如此评价。
梨花入梦云,小檐芳树春。“我们还是去田间地头去看,更直观一些。”在村第一书记冉允财带领下,一行人走进了塘湾村的生态果园基地。延绵千亩梨园,嫩果初挂,绿珠茅栗,生机盎然。
几个果农,正在给梨树疏果。“梨园才挂果两年,梨苗还小,承受不起那么重。所以,花开的时候我们要疏花,挂果后要蔬果。这也是为了保证产量和品质。”看着诗人们惊讶的目光,果农解释道。“我们现在都成了技术员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了好多次。”她指着田里的另外一个农民说:“我们在教他。给他当老师。”言语里充满了自豪,而精壮的汉子,似乎也心甘情愿地当“小学生”,仔细地看“老师”蔬掉的弱果、残果、次果。学得很专心。
盏盏生物灭虫灯站立在果园中央,像守卫一样。“我们的梨园几乎不打药,靠物理灭杀害虫。”元代画家吴镇有诗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描绘了一幅梨花绽放,月下幽香,芳树报春的景象。
梨花、桃花、李花,朵朵金花开塘湾,黄冠、翠冠梨,巴南香桃、脆李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构筑了塘湾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以地入股、劳务挣钱,一朵花的艳丽或者一颗果的香甜,掩不住群众荷包满满的惬意。
去年,建卡户李宗港不但从果园分到了70%的收成,还获得了专门针对建卡贫困户的返还收入3000余元。“其他农户是按照集体30%,农户70%分配果园利润。贫困户的30%全部返还他们。”扶真贫、真扶贫,塘湾村在产业发展上,政策向贫困户倾斜、分配向贫困户倾斜。体现了对建卡贫困户的照顾、扶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靠劳动脱贫、靠技术致富。
在果园打工还能挣钱。去年,丁世旭在果园挣了一万六,陆国华、罗兴明也挣了一万。产业是最美的风景。塘湾村不但发展果园,还发放小额信贷15户34万元,为贫困户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养鸡、养猪、养鱼。发放微产业补助资金九万多元,帮助36户建卡户发展生猪、牛羊、蜜蜂、家禽等,实现产值75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猪牛满圈、鸡鸭成群、蜂忙蝶舞,独特的乡村景象,欣欣向荣,颇具诗意。
玉壶春色醉,踏青正当时。站在一列画板前,我们看到了脱贫摘帽前的塘湾村。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眼前这个花团锦簇、果香缥缈、炊烟缭绕、鸡鸣犬吠、笑语欢声的村落,就是图片上那个荒草杂芜、道路泥泞、毛茈遍野、屋漏瓦稀、潦倒衰败的乡村吗?
暮色残阳辉映之下,衰草矮矮,东一棵西一棵凌乱的树枝,东一家西一家坍塌、裂缝、斑驳、矮小的危旧房,还原一个曾经的乡村。“这就是以前他们住的房子啊?”泣梅始终不相信。可是,近40户的危房改造,一家一家新旧房屋对比图片,无可辩驳地回答了疑问。
这就是以前的村子呀?那么大一片,路都没得一条?眼前的塘湾村,已经改天换地换了容颜。“人气回来了。”朝气蓬勃的产业成了风景,田园成了花园果园;一批一批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从城里回来;一浪一浪的城市资本也看好这块热土。脱贫攻坚战“攻营拔寨”之后,乡村振兴开启了建村筑堡“新工事”。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农舍笙歌嘹亮。农旅结合、文旅结合,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新气象。
阡陌纵横,大大小小的公路直达田园、果园、家园;干净整洁的人行便道,弯弯曲曲、蛇行蜿蜒,通达家家户户。往日莎草薅薅、道路泥泞的状况完全改善了。水、电、通讯,电商也发展起来了。“除了财政资金外,社会扶贫,各方捐赠帮了我们不少,硬化公路、人行便道、通水通电。”心怀感恩的不是只有干部们掏心窝子,贫困户更是感激涕零:“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每一样都帮在我们的心坎上。”
“为了帮助就业,抗击疫情,还开发了公益岗位,公路保洁、人居环境保洁、垃圾清运、巡山护林......
知恩报恩,我们只有把工作做好,为大家服好务,共同创造优美环境,建设美好家园。”18个公益岗位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业,也为塘湾村的乡村建设添了力量。
玉壶春色醉,踏青正当时,塘湾当奋勇,迈步奔小康。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