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七月的白洋淀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这个季节的白洋淀相比起影视剧里的百里苇海一片金黄的场景,更加秀色可餐。从“沿边就能看到垃圾”,到“感觉比前两年来更清了”,白洋淀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的成果正逐渐深入人心。赏景、看花、坐木船,白洋淀风光更盛,记忆中的那个“华北明珠”再次耀眼。
白洋淀生态修复有何妙招?7月23日上午山东省党政代表团一行来到雄安新区白洋淀考察学习。
白洋淀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中心位置,是大清河水系重要水量调节枢纽,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水源地之一,白洋淀承担着满足将来涉及2000平方公里地区的生产、生活及工业用水需要。对于白洋淀缺水且水质不佳的现状,新区设立后 ,加大了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京津冀三地携手治理下,今年一季度,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到四类,比去年底提升一个水质级别,全面恢复“华北之肾”功能步伐日益加快。
京津冀三地联手 协同治理流域污染
近年来针对白洋淀流域水污染防治,京津冀三地联手,强化落实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排查、处置跨区域、流域的环境污染源,共同打击区域环境违法行为。
不久前,为进一步深化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京津冀3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印发了《2019-2020年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重点工作》,提出要全面排查白洋淀流域环淀重点治理区、新区修复控制区、上游流域协调区三个区域38个县(市、区)以及8条入淀河流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潮河水质交界区域联合执法行动,确保潮河进入密云水库水质稳定达标。
据了解,京津冀对各自排查出的重点环境问题、交界区域“散乱污”企业以及交界模糊区域“三不管”等问题,抽调执法人员,混合编组,联合查处,有效解决交界处和共同关注的环境违法行为。
环境一体化治理 不让一滴污水入淀
安新县邵庄子村位于白洋淀内,四面环水。近日,记者来到邵庄子村,刚踏上村子,就被村里的一处篱笆小院所吸引。
“篱笆院内是一片20平方米的小湿地,里面有滤水质,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湿地内种植的是水葱、菖蒲等当地水生植物。”河北雄安北排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张特介绍说,水生植物可以对水中的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加上部分填料,出水水质优于河北省一级A污水排放标准。
对于白洋淀来说,最大的污染源来自岸上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为此,雄安新区积极推进白洋淀区域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处理项目,今年年初,雄安新区以白洋淀78个淀中、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先行项目为抓手,全力推动农村村容村貌改善。项目建成后,这78个村污水排放将实现全收集、全达标处理。
探索白洋淀生态保护新路径 做好水域生态修复
今年3月份,在鲥淀淀区,1500亩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区和200亩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试验区建成,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
水域生态修复工作是白洋淀流域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去年6月份在雄安新区启动实施,该项目利用水生生物生态屏障构建、栖息地生境营造、区域分级养护三大技术,开展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种群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示范。
目前,项目初步形成了适于白洋淀水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以渔净水、以水养鱼”模式,探索了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
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是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按照规划,雄安新区未来“蓝绿空间”占比将达到70%,白洋淀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雄安新区建设两年多来,白洋淀水质改善明显。
“十三五”期间,既是山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攻坚期。以白洋淀生态环境改革为示范,努力修复生态,积极改善环境,不断加大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力度,积极构建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