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英雄的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邱少云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星。重庆作家杨辉隆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邱少云:烈火中永生》(中国青年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以深情笔触与详实史料,为我们揭开了这位英雄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让邱少云的精神在书页间熠熠生辉,也为当代读者呈上了一部厚重的英雄史诗,极具阅读价值与收藏意义。
重返历史现场:苦难与觉醒交织的成长轨迹
本书以邱少云的生平为主线,从苦难岁月开篇,将读者拉回到那个黑暗的旧时代。邱少云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便开始了饱受欺凌的长工生涯 。在地主豪绅的压迫下,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艰辛,这种悲惨遭遇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旧社会的仇恨与对新生活的渴望。作者通过细腻描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邱少云在苦难深渊中的挣扎,也为他日后的觉醒与转变埋下伏笔。
随着人民军队进军大西南,邱少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获得了新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人民军队,完成了从被压迫者到革命战士的蜕变。这一过程不仅是邱少云个人的成长,更是无数贫苦大众在党的引领下走向光明的缩影。作者通过对邱少云早年经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历史洪流对个体命运的塑造,让我们明白英雄并非天生,而是在时代的淬炼中铸就。
战火纷飞中的坚守:纪律与使命铸就的钢铁意志
书中对邱少云赴朝参战及在391高地壮烈牺牲的叙述表达,无疑是全书的高潮与核心。1952年10月,在那场决定战争走向的上甘岭战役,在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组成部分391高地战斗中,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着艰巨的潜伏任务。从志愿军前沿阵地到391高地,有长达3公里的开阔地带,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为了缩短冲锋距离、减少伤亡,潜伏成为唯一的选择。
在长达20多个小时的潜伏中,邱少云与战友们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敌人近在咫尺,稍有动静便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纪律成为他们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当美韩军盲目发射的燃烧弹落在邱少云身边,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他的身体,此时他只要翻身一滚,便可将火熄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直至壮烈牺牲。
作者通过对战斗细节的生动还原,如对战场环境的描写“敌人设置的铁丝网清晰可见,地堡里伸出的机枪和瞭望孔里张望的敌人历历在目”,以及对邱少云心理活动的合理推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深刻感受到邱少云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也更加凸显了他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这种纪律重于生命和为了使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成为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也是邱少云精神的核心所在。
历史的回响:英烈精神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不仅是对邱少云个人事迹的记录,更是对英烈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深刻思考。在书中,作者讲述了邱少云牺牲后,他的事迹在国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以及志愿军领导机关对他的高度赞誉和追授的各项荣誉。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391高地崖壁刻下的“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成为他精神的永恒见证。
同时,作者还关注到邱少云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一直以“邱少云精神”为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反恐维稳、抗震救灾、国际维和等任务中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事实证明,在和平年代,邱少云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职责、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英烈精神传承的书写,让本书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也让邱少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文学视角下的英雄叙事: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邱少云:烈火中永生》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作者巧妙地将历史资料与文学叙事相结合,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和环境烘托,使邱少云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立体感和感染力。例如,在描写邱少云潜伏时的心理活动时,作者写道:“他的心跳逐渐平稳,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完成任务,为了胜利, 为了战友,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邱少云的内心世界,也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张力。
此外,本书在结构上采用线性叙事,按照邱少云的人生轨迹依次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作者还穿插了大量的采访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又饱含深情,既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这本书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邱少云这位英雄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邱少云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当今时代,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激励。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这部作品也为同类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让读者看到文学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值得每一位热爱历史、敬仰英雄的读者细细品味和珍藏 。(文/黄大荣)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