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渠县人民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家访特殊“病友”

发布时间:2025-09-22 22:13:4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渠县人民医院胃肠肛肠外科的家访小组如约出发。在科室段主任的统筹安排下,护士长杨俊月带队,主管医生张晋彬、护士胥莉娇一行三人,驱车前往七旬留守夫妇唐大爷与汪奶奶的家中,为两位术后康复的老人送去专业医疗照护。

一个月前,唐大爷与汪奶奶相继确诊直肠癌,成为胃肠肛肠外科的特殊“病友”。考虑到两人无子女在侧,科室特意将他们安排在同一病房,让老两口在抗癌路上相互陪伴、减少孤单。如今虽已先后出院,但汪奶奶腹部仍留置引流管,需专业医护定期护理,这场家访便成了老人康复路上的关键一环。

推开老人的家门,简陋的环境令人动容:屋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仅靠一盏功率微弱的昏黄灯泡照明,里屋的旧床便是老两口生活的核心区域。“光线太暗了,没法看清伤口细节。”张晋彬准备为汪奶奶更换引流管敷料时,立刻发现了难题——引流管护理对无菌操作要求极高,伤口观察、消毒、拔管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昏暗光线极易埋下感染隐患。

见此情景,杨俊月迅速从随身的访视包中取出手电筒,熟练地调整角度,将一束明亮而集中的光精准投射在汪奶奶的腹部。为避免光源晃动影响操作,她用另一只手紧紧托住持手电筒的手腕,稳稳定格光束。在这束“移动聚光灯”的加持下,张晋彬清晰观察到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与量,细致按压评估腹部情况后,有条不紊地完成消毒、拔管、固定敷料等操作,全程精准轻柔。

为唐大爷进行造口护理时,众人挪到靠窗处借助自然光,但午后斜射的阳光仍照不清操作细节。无需言语交流,杨俊月再次举起手电筒,光束稳稳追随张晋彬的动作,让造口护理在清晰视野中顺利完成。

“对特殊患者的责任,从不止于病房。”科室段主任常说,像唐大爷、汪奶奶这样缺乏照护的留守老人,更需要延续性的医疗关怀与人文温暖。此次家访,医护团队不仅专业完成了引流管拔除、造口护理等操作,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学初心。

那束从手电筒里透出的光,照亮的是手术伤口,是精细操作的方寸之间,更是医护人员用仁心与专业,为这个困难家庭点亮的希望之灯。它生动诠释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理念,让留守老人在康复路上不再孤单。(供稿:胥莉娇)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