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蓥市,这座曾以矿产资源闻名的川东工业城,正悄然完成一场华丽的生态蝶变。它将昔日的矿坑刻痕巧妙舒展为一幅动人的林文旅融合长卷,通过赓续红色血脉、筑牢绿色根基、提亮特色产业,汇聚多方智慧,绘就出一首关于山水、人文与发展的壮丽诗篇,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山居新赋”。
赓续“红”色血脉,激活“英雄之山”新动能
巍巍华蓥山,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更是一座镌刻着革命史诗的“英雄之山”,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如今,华蓥市深挖红色文化的精神密码,以“红”铸魂,探索出一条“寓教于游、红绿相融”的特色发展路径。
清晨,被誉为“最美网红公路”的红岩路如银蛇般盘踞山间。驾车沿著名的“21道拐”蜿蜒而上,沿途的华蓥山游击队雕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岩广场等景点依次呈现,仿佛一条纽带,连接着烽火岁月的记忆与当下的安宁盛景。弯道尽头,巍然矗立的“双枪老太婆”雕像,默默守护着这片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
华蓥市通过打造“红色IP”,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一场场红色故事会、一堂堂微党课、一部部纪实短片,让红色基因持续释放能量,与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等时代命题同频共振,为这座“英雄之山”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旅新动能。
筑牢“绿”色基础,拓宽“生态之山”新路径
仲夏时节的华蓥山,层峦叠翠,云雾缭绕。游客们沿着蜿蜒于原始森林的生态步道,尽情体验着“天然氧吧”的魅力——这里的负氧离子浓度平均高达10万余个/立方厘米,峰值可达36万个/立方厘米。这座昔日的工业要塞,正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探索以“绿”打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修复的成果显而易见。在华蓥山大熊猫苑内,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2024年7月,大熊猫“林溪”和“一家”正式入住;10月,熊猫苑开园,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就达1.4万人次。谁能想到,这里曾因矿山修复难度大、水资源匮乏而步履维艰。转折始于2017年底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随着高顶山矿区内12座矿山的全面关停,曾经的“黑色伤疤”逐渐愈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提亮“特”色兴业,打造“康养之山”新样板
围绕“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的形象定位,华蓥市将山居民宿作为破解文旅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大力发展特色康养产业,打造川渝地区休闲度假和康养避暑胜地。
通过改造利用闲置民房,盘活闲置资产,华蓥市规划建设了六大民宿聚落组团,着力培育“华蓥山居·美好生活”品牌,成功引进了“上山上·抱翠”、“原舍·嘿矿熊猫”等一批精品民宿项目。
在“上山上・抱翠”民宿的露台咖啡馆,从成都专程而来的游客彭女士正将远处的林海和近处的繁花收进镜头:“第一次来就被这‘疗愈感’圈粉,随便一拍都是大片!”这家仅有17间客房的民宿,自2024年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500人次,综合收入约400万元,周末更是一房难求。其火爆并非偶然,正是华蓥山“95%森林覆盖率、极高负氧离子含量、22℃夏季平均气温”生态禀赋的价值体现,彰显了以康养为内核、以林文旅融合为路径的转型之道正走向成功。
站在华蓥山麓回望,红色精神在此代代相传,绿色生态绘就美丽画卷,特色产业滋养烟火人间。华蓥市正以“绿”为笔,以“红”为魂,以“特”为径,书写着从工业矿场到生态牧场的转型故事,全力打造着一座在全省有美誉度、在全国有知名度、在世界有认可度的旅游名山、旅游名市。(华蓥市林业局)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