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基为(重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重庆交通大学联合举办“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水下的应用 ”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纳硅水下新材料、智能水下机器人、带水施工工艺等系列创新成果。“水下四新技术”的发布,绝非普通的技术进步,而是标志着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中国“水下新产业”!这是我国水下产业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突破,标志着我们在探索神秘海洋、开发利用其丰富资源的壮阔征程中,拥有了更为强大、先进、可靠的核心技术支撑体系。本次突破由新材料引领,并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代表了当前国际水下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沿与领先方向。
我国深海装备长期面临材料腐蚀、能耗高等技术瓶颈。重庆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和中基为研究院科研团队,依托“产学研用 ”一体化机制,攻克了材料界面调控、深海环境模拟等关键技术。此次发布的纳硅水下材料,通过纳米改性技术将强度提升 50%、耐腐蚀性提高 3 倍,可承受两千米以下深海高压环境,已应用于深海探测机器人、水下工程防护等场景;智能水下监测系统集成 AI 算法与空化射流技术,实现裂缝检测精度达±1 毫米,为深海油气开发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产学研协同破解深海材料、装备、工艺难题
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铭在致辞中强调:“这些成果是高校基础研究与企业工程化落地的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开创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金融支撑 ’协同机制,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典范。 ”
构建“ 四链融合 ”产业生态
此次合作创新构建“技术链—资本链—场景链—服务链 ”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陈锦指出:“我们以‘生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 ’为使命,通过中试加速、资本对接等全周期服务, 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例如,中基为的树下新材料通过高新院中试优化后,良品率提升至 98%,成本降低 30%。 ”
战略价值:服务海洋强国与新质生产力
全球深海经济规模预计 2030 年突破 5000 亿美元,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水下工程等领域需求激增。此次成果将重点应用于三大领域:
深海能源开发:支撑南海油气田建设,降低装备维护成本 40%;海洋生态保护: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预警海底管道泄漏,减少生态灾害;国防科考装备:为载人深潜器提供耐压舱材料,助力深海探索。
重庆交通大学张铭副书记表示,与中基为的合作将推动重庆建设“产学研用 ”高地,助力国家“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中基为总经理李林补充道:“相比传统方案,新材料可降低材料成本 15%-20%,施工效率提升 25%,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少 30%。 ”
迈向全球:打造深海技术国际标杆
发布会上,重庆交通大学,中基为(重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宣布将共建“水下新材料联合实验室 ”,推动技术标准国际化。未来三年, 计划新增专利 30 项,制定多项国际标准,并依托“一带一路 ”布局东南亚、中东等市场。
此次成果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极端环境材料领域迈入全球第一梯队。随着“ 四新 ”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重庆正从“制造重镇 ”向“智造高地 ”转型升级,为全球深海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