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四川省大竹中学一级教师,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参与“寻根中华·天府华教云课堂”线上支教工作,并对文莱达鲁萨兰国华校老师进行华文教学培训;2025年5月,正式外派至该国马来奕中华中学支教。
晨光漫过马来奕中华中学的棕榈树梢,在孩子们清亮的“代老师早安”的问候声里,我已推开五年级蓝班教室门。这是我在文莱支教的第四个月,日子在板书与欢笑中流转,也在文化的碰撞里沉淀出别样的滋味。
华文课堂上,四年级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触跟着我描摹 “故乡”的模样,五年级孩子用惊喜的目光追寻花木兰的传奇,六年级的穆斯林学生则在《静夜思》的歌声里探寻古诗的美好。我总把四川的故事融进课堂,看成都的现代科技、九寨沟的静谧美好、大熊猫的憨态可掬、灯影牛肉的薄脆香辣、大竹醪糟的甜香软糯……我会奖励给学生来自中国的小礼物,一支笔、一个书签、一块小橡皮,在学生们“哇——哇”的惊叹声里,我骄傲地告诉他们,这些精致的礼物都“made in china”。
书法课上,墨香与孩子们的笑声缠绕,当他们用颤抖的手写出第一笔,我忽然懂了文化如涓流的深意。端午节那天,教室成了手工坊,彩色卡纸折出的中国龙,乌篷船的铃铛里藏着我对故乡的思念,也载着孩子们对中国的好奇。
马来奕人的热情就像文莱的阳光,驱散了我身在异乡的孤单。当地同事会给我们送来自己家的芒果,会带我们去特定节日才开放的夜市里看看逛逛吃吃。买菜时,小贩和顾客会用中文打招呼说:“你好,中国老师。”
夜阑人静时,我默默计划着文化清单——下次要教孩子们唱戏腔,要讲三星堆的青铜神树,要说中国这片神秘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片北纬5度的土地上,我既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文化的摆渡人。每当孩子们用中文说 “我喜欢中国”,我知道所有的坚守都有了意义。(中国共产党大竹县委员会统战部)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