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刘仁平)都说文人相轻乃是自古而然,但其实古时候文人相亲的例子却也举不胜举。如唐之李白杜甫、白居易和元稹、贾岛和韩愈;明朝的唐寅和文征明、宋代的王安石和苏东坡等等,他们的友谊都很真挚,彼此心心相惜,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佳话,树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
最近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王子衡和郑少谷两人生死之交的佳话。他们两人相隔千里之远,彼此之间从未谋面,但依然都对彼此怀着一份倾慕之情,彼此之间还会写诗称赞对方。郑少谷写了一篇文章赞美王子衡,意思就是当王子衡评讲诗歌时,那就算是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感到如沐春风的。后来王子衡得知了郑少谷死亡的消息,顿时感觉到灵魂震颤了一下,异常悲伤。他随即不远千里赶到福建,替郑少谷办理丧事。毋庸置疑,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人相亲的最高境界是可以翻山越岭的,可以亲如骨肉至亲的。同时从“……当王子衡评讲诗歌时,那就是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感到如沐春风的”这一句话中我发现,文学作品评论在那时候就已经盛行了。
那么,文人相亲在文学作品评论中应该怎么体现呢?我认为,在这个时候,作为评论者就要抛开“情面”针对作品实事求是地说真话。不要因人而异,故意拔高或者贬低。好就是好,好在哪里?要说出来;不足之处在哪里?也要指出来。不能迎合似的哼哼哈哈,浮光掠影一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有的更是人云亦云,连作品看都没有看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认真地看,就跟着用一些赞美的词语来“锦上添花”仿佛是在向对方表态:“看见没有,我也是支持你的!”。果如此,那就不叫文人相亲了,那是在“卖人情”,也是在帮倒忙。当然,坦诚相告,有时候也会得罪人,被评论者可能会不高兴,甚至会产生怨恨。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即使当时明白不过来,事后也会省悟过来的。对于此,笔者是深有体会的。
谁说我不在图片
3月18日晚,我写了一首抗疫歌词《谁说我不在》意在讴歌牺牲了的老年和青年医护英雄们。第二天上午在阅读了两遍之后,感觉自我良好,于是就发到了巴南文艺评论群。一发到群里,立刻就有几位好朋友点赞,我自然有些喜形于色。但是随即,就有文友指出作品也有不当之处。现摘录争论焦点的句子:“老骥伏枥,志千里,谁说你不在?华夏大地因为你,辈出栋梁才!”。为我点赞的李传启老先生同时也指出:“老骥伏枥,志千里”这一句用在这首歌词里,让人觉得写的是“教师”而不是医生。老先生此话一出,立即就有文友表示赞同。这个时候,正沾沾自喜的我就没有冷静地进行思考:为什么他们都会有这样的看法呢?而是揪住怎么“老骥伏枥,志千里”这句话就是特指“教师”呢?那么,是我不谦虚吗?现在想来,可以说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我当时的表现已经没有虚心的影子了;说不是,是因为后来钟传胜先生一针见血地点醒了我——你这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确,当时我就沉浸在自己的意境里,走不出来,所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如果冷静一下,再把自己当作读者细读一遍,然后结合大家提出的问题思考一番,那么就不会闹出这么个笑话了。好在下午午休之时,我终于静下心来找原因,并把修改过的作品发给我的良师益友戚万凯先生看,听取了他的意见。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作为被评论者,还要像读经典文学作品一样去解读别人对自己的评论,才能理解评论者的原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就是犯了这样一个失误。其实,直到今天晚上我重新浏览那天的聊天记录,我才发现,原来李传启老先生在当时就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问题的所在:“……不过我觉得特点抓的不夠。老骥扶犁志千里,辈出栋梁才,像写老教师了。”而我却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没有把后面一句:“辈出栋梁才”联系起来思考,以至于在后来还向他提出质疑:“怎么老骥扶犁志千里,就像写老教师了呢?难道是这一句是特指教师吗?”说实话,我自认为自己还不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因为这样的粗心,才闹了这么一个大笑话,实在值得深刻反省啊!令我感动的是,李老先生并没有生气,他再后来还不断地给我解释,并且还给我点赞鼓励。相比之下,他的胸怀,实在令人敬佩!
感谢信图片
事后交流图片
当然,经过这样一番争论,再几经修改,这首歌词基本上就比较像那么回事了。下午我发到音协群里,晚上就有老师把曲子谱出来了。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又有两位老师为这首歌词谱了曲。于是在高兴之余,我对自己进行了深度的解剖:实话实说,我常常是以谦虚谨慎自居的。但是,事到临头,却不知不觉地自以为是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有时候我们想的和做的不一至。需要时时处处敲打自己,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想明白了这些,我就在群里向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的朋友们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我的真实谢意和歉意。
谁说我不在图片
因此我觉得,评论者和被评论者都要彼此真诚相待。尤其是被评论者,更应该不断地否定、批评自己的作品。虚心地听取评论者的意见,并且要心怀感激,反之就会出现:本来正是闹春时,却是鸟雀俱无声的尴尬境地。说到这里,我再讲一个小故事。
唐代诗人贾岛和韩愈就有一段关于“推敲”二字之用的传奇故事。话说这“推敲”二字其实来自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他琢磨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敲”字他原来是想用“推”字,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就虚心地把此诗念给韩愈听,并问他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因为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韩愈入情入理的分析之后连连点头,从此便将这一字之师的韩愈视为良师益友了。
谁说我不在图片
从这个故事里,我发现至少有三点值得我辈学习。一、对作品持认真严谨的态度,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思也差不多,但依然要反复推敲,力求做到最好。二、对于自己的作品,不要故步自封,也就是不要“只顾身在此山中”要给朋友看,也就是说要在文友面前“晒一晒”才能发现自己所看不到的不足之处。三、接受并富有感恩之心,对于哪怕是一字之师,也要心存感激。我想,一个搞文艺创作的人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就一定会得到知心朋友的真诚指点的。
文友评论图片
其实,文艺评论不止对被评论者有所帮助,对于评论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和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有益处的。你想啊,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时,会不会想:“咦,这个创意好,或者这种方法好,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同样,对于别人的缺点,也可能会想:“嗯,这个问题,我以后也要注意……”。那么,如果评论者和被评论者都有如此这般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我相信现代版文人相亲的故事,也就会在巴南乃至全国文艺舞台上不断上演的。
【作者简介】刘仁平,笔名,仁者忍者行者、仁者必胜。1973年出生于重庆垫江县,现定居重庆市巴南区。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重庆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花溪作协会员、副主席。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