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青春铸就“工业之眼”:00后团队以硬核科技守护大国重器

发布时间:2025-08-12 10:21:2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凌晨的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灯火通明,唐乐和团队成员正调试着第32版智能套筒传感器。这个由高职院校学生组成的“灵瞳科技”团队,用三年时间破解了困扰轨道交通领域的螺栓检测难题——他们自主研发的超声智能检测系统,误差率从行业30%降至3.5%,为高铁、风电等大国重器筑起安全防线。

1000次失败淬炼创新利刃

“传统检测靠工人敲击听声,误差率高达30%。”创始人唐乐指着实验室里成箱的试验螺栓说。这位曾获“挑战杯”金奖的年轻人,带领跨学科团队,历经超1000次实验测试。除夕夜调试信号放大器、暑假蹲守动车检修车间记录数据……最终突破三大核心技术:

· 毫米级磁定位套筒:采用卫星式导电滑环技术,实现安装即检测

· 百倍速解析算法:将超声检测效率从100ms/次提升至1ms/次

· 20种失效机理模型库:预判故障准确率提升86%

8项专利构建技术壁垒

团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2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其中“时域跟踪-格鲁布斯检验”算法攻克了海量数据校验难题,相关技术被纳入中车企业标准。在溪洛渡水电站,他们的智能套筒正守护着三峡大坝的“筋骨螺栓”;在重庆西动车所,监测系统已预警8次螺栓松动隐患,护航2516颗春运列车“安全纽扣”。

产教融合点燃创新星火

项目背后是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院士指导传感器研发,带领建设失效特征库。团队更将技术反哺教学:开发4门创新课程,带动200余名学生参与研发,60余项奖项见证成长。“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唐乐展示着签署的123.5万元订单,“我们正从学生转变为产业变革的参与者。”

当青春遇上国家《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这群平均年龄20多岁的青年用螺栓上的“工业之眼”作出回应——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高职学子同样能绽放耀眼星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