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科书里,未教过如何握住患者颤抖的手,未标注“共情”在处方笺上的剂量。岳奶奶这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字里行间皆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生动注脚。
岳奶奶的指尖微微颤抖,枯瘦的手紧攥着几张薄薄的信纸,仿佛要把四年来积蓄的万千感激都倾注在这方寸之间。纸上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那是老人反复斟酌的痕迹,也是她与蒋莹医生之间那份超越寻常医患情谊的见证。
惊险救治:一场与死神的精准博弈
2021年深冬,79岁的杨大爷被家人搀扶着走进诊室时,他步伐沉重、脸色晦暗,头晕若眩,呼吸间带着沉重的哮鸣,双侧脚踝肿得发亮,连简单的起立蹲坐都很困难。蒋莹医生快步上前将老人搀扶坐下,触到他冰凉的掌心时,职业敏感让她瞬间绷紧了神经。听诊器下,心脏“呼呼呼”的杂音如同闷雷;血压计数值飙升至200/110mmHg——蒋莹心头一紧,这是高血压危象的警报!
“主动脉夹层?心梗?还是风湿性心瓣膜病……”蒋莹的思绪飞速运转,手上却稳如磐石。她一面用平缓的语气向老人解释需紧急检查,一面果断协调CT室开通绿色通道。当影像结果显示主动脉已膨出成瘤体时,她指着屏幕上那个“气球”般的病变区域,轻声却坚定地对家属道:“老人家,您这里的血管壁只剩一层薄膜在支撑,就像揣着定时炸弹。”
生死攸关之际,蒋莹的选择彰显出医者的温度与专业:她没有用“瞬间死亡”等字眼惊吓两位老人,而是单独联系子女,以“血管修补手术刻不容缓”的严谨表述,向家属强调疾病的凶险。获得家属与病人同意后,蒋莹立即报告上级及行政部门,紧急协调绿色通道转诊救治,当救护车载着老人平稳转入上级医院实施急诊手术,蒋莹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四年信任:三楼病房里的“医患共治”
杨大爷成功完成手术,化险为夷只是故事的开始。此后,南充市中医医院内三科便成为杨大爷休养生息的“港湾”。今年初,当老人因双肺严重水肿、四肢动脉硬化、脑梗后遗症等并发症再次入院时,老伴岳奶奶一见到白大褂上那个熟悉的名字,眼眶就红了:“蒋医生,老头子昨晚咳了血痰……”
查房时的蒋莹总是带着温度计般的细致:她会单膝跪地检查老人下肢水肿的消退情况,用掌心焐热听诊器再贴向他的胸膛;调整药物时,她将利尿剂的剂量精确到毫克,并嘱咐护士记录每小时尿量;担心影响杨大爷睡眠,查房前总要跑几趟,趁他清醒时再过来;发现老人因脑梗语言不清时,她特意放慢语速,把治疗方案画成简笔画讲解。
“血压稳了!”“水肿消了两指!”每一次病情好转,岳奶奶都会认真记下。而蒋莹的回应始终如一:“是杨叔自己坚持得好。”这份谦逊,让原本冰冷的治疗数据有了温度——当老人终于能自主呼吸、血压趋于平稳时,岳奶奶翻出贴身收藏的信纸,郑重写下:“经过蒋医生的精心治疗几天就好转了”“医术一流”......朴实的言语里盛满了感谢与信任。
信笺传情:那些无法量化的医者本色
内三科的意义早已超出病房本身。“一有需要,护士马上就到跟前了。”岳平奶奶提及这里的护士,语气里有家人般的倚重。护士们穿梭在狭长过道间的身影,利落地操作,轻声的询问,构成了一股无声而坚实的力量。细碎如尘的日常互动,共同谱写着“精心治疗”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2025年4月14日,窗外已是万物萌发的时节,杨大爷的病床前,岳奶奶握着手中的笔,一字一句的写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我无法报,只有写一封感谢信……”也一笔一划写下那些从死神手下抢夺老伴生命的名字:“蒋莹...我终身难忘救命恩人。”
这封信的末尾,署上了全家人的签名:儿子、儿媳、小孙子……这是中国式感恩最庄重的表达。薄薄两页信纸,承载的绝非一段医缘的终结,而是一则摆渡生命最朴实的讲述:死神或许擅长在命门处刻下冰冷印记,但总有人心的温度将其捂暖,在恐惧深渊里种下名为信任的根系——这种托付,穿透了医患的界限,在时间的长河中,凝固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动注脚。(南充市中医医院 兰天)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