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南充市顺庆区新复乡印钟寺村的田间地头,曾经连片的撂荒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以前这些坡地荒着长草,看着心疼又没办法。现在‘强村公司’包下来,用大机器耕种,收成有保障,我们还能收租金、去打工,省心多了!”正在田边查看秧苗长势的村民张振中脸上洋溢着笑容。这片土地的焕然新生,正是顺庆区纪委监委在推进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过程中,监督推动探索“强村公司”模式,化解农村“三资”管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土地撂荒、集体资产沉睡、扶持资金“躺账”……曾经这些困扰乡村发展的顽疾,在顺庆区随着城镇化加速、农村人口锐减而日益突出。区纪委监委在深入开展“联村清风行”走访、“阳光问政坝坝会”等活动中,群众反映最集中的就是“地没人种、复耕了又荒”的问题。深入分析研判案件和监督数据后,更深层的危机凸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已成为风险高发区。超半数村集体资产未按规定建立台账或录入监管平台,存在“体外循环”隐患;宝贵的农机设备被行政区划“锁死”,农忙时节常常出现“有机户没活干、无机户干着急”的窘境;更令人忧心的是,大量扶持资金效益低下——3400万元资金被简单投入平台公司“吃利息”,另有16个村自主发展产业都纷纷亏损,资金未能发挥应有效益。
顺庆区纪委监委对强村公司运行情况开展回访监督
面对症结,顺庆区纪委监委立足监督主责,督促推动各乡镇将解决“三资”难题作为集中整治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党委引领、专班推进、公司运营、纪委监督”的工作模式。突破口选在新复乡印钟寺村。在区乡两级纪委的监督推动下,印钟寺村联合周边6个村,整合2800亩土地、48台(套)集体农机具和30万元扶持资金,成立了全区首家“强村公司”。
公司化运营的核心在于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区纪委监委同步介入,扎紧制度“篱笆”:明确“八个不准”负面清单,严禁村干部及其亲属承揽公司工程、担任财务等关键岗位;构建起村监事会日常监督、乡纪委驻点监督、区级提级审计监督的三级闭环监督体系,确保股权合法、经营合规、分红合理,严防集体资产流失和“微腐败”发生。
在芦溪镇常宁院村“强村公司”的农机仓库里,负责人何理正指挥工人对几台联合收割机进行保养:“这些‘铁牛’以前分散在各村闲置,现在统一调度,效率高多了。农忙时我们不光服务本村,还跨区作业呢!”这正是“强村公司”释放活力的写照。短短数月,成效初步显现:公司覆盖的9个村1580亩顽固撂荒地全部复耕复种;闲置的农机设备实现了跨村高效流转;扶持资金变身为撬动发展的股金,逐步投入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和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最大的受益者是村民。村民袁小东算的账很有代表性:土地流转有租金,到“强村公司”务工有薪金,年底村集体盈利了还能分股金。“三金”落袋,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破壳”壮大,试点村预计今年每村增收将超过10万元,彻底告别“空壳村”历史。集体有了积累,为民办实事就有了底气。印钟寺村用公司盈利的一部分新安装了数十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道路维修、垃圾清运等过去“想办没钱办”的民生实事正一件件落地。
从撂荒连片到生机盎然,从“三资”沉睡到活力迸发,从“空壳村”到集体增收,顺庆区“强村公司”的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首责护航乡村振兴的担当作为。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以严密监督防范风险,有效破解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实现强村富民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纪律保障方案”。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