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渝水的寻常巷陌里,住着一位77岁的老先生。他的人生像一本翻不完的画册,从初中校园里办板报的热忱,到知青岁月的磨砺;从防疫岗位的坚守,到退休后玩转书画摄影的自在,每一笔都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就是被人们称为“艺术多面手”的王国鑫,用七十余载光阴,将平凡日子打磨成了斑斓璀璨的万花筒。
王国鑫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生于重庆巴县(现重庆市巴南区)姜家镇的一户普通人家,笔墨的清香是他童年最早的记忆。早在初中时,校园的黑板报就成了他的“艺术天地”,粉笔在黑板上跳跃,勾勒出小小少年对汉字造型的敏感与好奇;课余时光,他临摹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浑厚,刻刀在石章上细细游走,少年的心事便藏进了方寸之间的篆隶楷行里。初中毕业后,他下乡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虽因家庭成分遭遇不公,错失了入党、参军、升学等机会,但田埂地头的劳动间隙,却成了他的“创作乐园”。油灯下,他勾勒速写;月光里,他琢磨光影,画笔与相机成了驱散迷茫的微光,让艰苦岁月也漾起了诗意的涟漪。
1976年,王国鑫顶替父亲进入公社医院工作,从防疫一线到卫校讲台,再到疾控中心的宣传岗位,他的书画专长总能在需要时绽放光彩。街头的宣传板报上,他的字迹刚劲有力,图画生动鲜活,把枯燥的防疫知识变成了百姓爱看的“视觉故事”。命运的转角总有惊喜,新世纪的一场书画展上,指书艺术如一道惊雷击中了他——指尖蘸墨在纸上游走,枯润浓淡间仿佛藏着山河气象。“指书可不是随便写写,墨色与力道得融进骨子里才行。”他日日与指尖的茧子相伴,两年后,指尖流淌出的线条已如枯藤盘岩,苍劲中透着柔情。
一天,视频里双手挥毫的画面让他心头一动:“左右手能不能同时写正反字?”那时他的装饰公司刚破产,买不起纸笔,便蘸着清水在白墙上练习。晨光中,墙面上的水痕随字迹流淌;暮色里,双腕挥动的影子被夕阳拉长。他常常一站就是几小时,忘了饭点,也忘了失意,直到指尖发僵、双腿发麻才惊觉天色已晚。不到一年,这手“双笔反向书法”竟练得炉火纯青——两手各执一笔,笔走龙蛇间,正反字迹如镜像般对称,笔锋藏露、墨色浓淡皆合章法。客厅墙上悬挂的条幅里,字如行云流水,细看才惊觉左右笔画逆向而生,却浑然天成,仿佛汉字在纸上跳起了圆舞曲。“这不是标新立异,是让书法在传承中长出新模样。”他总这样说,眼神里满是对传统的敬畏。
时光来到2024年深冬,姜家镇“情系姜家、感恩有你”的村晚舞台上,77岁的王国鑫既是总导演,又是表演者。当他双手执笔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时,正反字迹在灯光下交相辉映,台下数千观众的喝彩声浪几乎要掀翻戏台。如今,他家的斗室常常聚集着书画爱好者或摄友邻友,墨香伴着欢声笑语飘出窗外,一个自发形成的“艺术交流圈子”,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静静传承与发扬。
若说书法是他与心灵的私语,摄影便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那台同学送的旧单反,镜头刻着岁月的磨痕,却总能捕捉到被时光忽略的瞬间。下乡采风时,田坎上搬家的蚂蚁,让他蹲成了一尊雕塑,两小时里,镜头追着那些扛着麦粒的“小精灵”,裤脚沾满泥土也浑然不觉。“你看它们多有力量,微小的生命里藏着大乾坤。”他指着照片里比蚂蚁身子还大的麦粒,眼里满是对生活的温柔。客厅的抽屉里,小学时的涂鸦、泛黄的获奖证书、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证静静躺着,每一件都在诉说:热爱,从不会因岁月而褪色。
有人问他:“一大把年纪了,何必这般忙碌?”他笑着指向桌上的万花筒——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出漫天星光。“日子就该这样哈,转个角度就有新风景。”是啊,当他用指尖书写山河,用笔墨丈量岁月,用镜头定格温暖时,平凡的日子早已在他手中绽放成诗。这或许就是生命最美的模样:历经风雨仍眼里有光,走过大半人生仍心中有爱,把平凡的每一天都过成独一无二的风景,活成自己的万花筒,风光无限。(图文/曾贤荣 袁勇)(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