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中国

未褪色的愿景

川渝作家“合川行”原创作品
发布时间:2025-06-16 11:54:4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荷风六月,嘉陵江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我们川渝作家一行已踏上肖家镇卢作孚故里的土地。始建于清代中晚期传统木结构的祖屋,黛瓦粉壁,静谧伫立。步入陈列室,作孚先生那泛黄的手稿在展柜中格外醒目,其上“十皆”愿景笔力遒劲。虽历经近百年风雨荡涤,非但未曾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清晰,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

那些温透纸背的文字,如撕开晨雾的曙光,轻盈却饱含坚韧,萦绕着一位“实业救国”者对未来中国最赤诚的理想。可以说,卢作孚先生穷其皓首之功,竭其毕生之忱,矢志擘画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嗜好,皆无不良习惯”的美好蓝图,让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皆可游览”的宏大愿景,似镌刻在岁月长歌里的结晶与誓言。

 往事并不如烟。卢作孚先生的塑像静望川流,滔滔江水翻涌如昔,裹挟着从前的浪潮奔涌而来。恍惚间,阔别近百年的卢作孚先生浮现在眼前---他立于船头挥斥方遒,将民生公司的旗帜从长江插向太平洋,令中国船只终在列强垄断下劈波斩浪;他站在民族危难面前振臂高呼,带领十万民众实施“宜昌大撤退”,挽救了中国民族工业之命运,谱写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救亡歌;他尽一世心力,耗毕生精魂,将乡村建设的愿景,化作笔下滚烫的文字,永远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同行的一位合川知名作家,一直微微仰头,眼神随着赵姓讲解员的手势流转,听到动情处,不禁对我耳语轻叹:作孚先生书写了“革命救国” “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多个领域的伟大传奇。高山仰止,无人能企及,然他真正的志业却生根于嘉陵江畔的泥泞之中。同仁的话,让我恍然。是啊,作孚先生的“十皆”愿景,早已藏在美丽乡村的蓝图里,早已落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他以实业为舟,以教育为桨,在动荡风云里划出了理想的航线。他当年开办技工班、航海训练所,像变魔术般让一些目不识丁的下力汉,变成了“皆有职业”的技术工人;他亲手教授的300余名川中贫寒弟子,后来托举起天府煤矿乌金,成为栋梁之才。他常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更是立人之本”,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身影,改变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今,看到卢作孚小学、卢作孚中学的孩子们,课前课后蹦蹦跳跳,每天踩着“皆受教育”的青石台阶,天天向上,生生不息。令我无不万千感慨。

卢作孚先生践行“十皆”愿景的故事,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1927年,他主政北碚峡防团务局期间,面对少数居民拒拆伸向街心的屋檐,他深谙治理之道,从未强权,只行“皆为公众服务”之事。日日带人清扫街区、植树造林、整治道路,更令人叹服的是,乱石岗变成花园,工厂与园林共生……无数个晨昏交替间,大街背巷初显清朗,那些曾经固执的“违建”竟自行消失在朝霞之中。

江水悠悠,带走了岁月的沧桑,却带不走那份炽热的信念。他以赤诚之心点燃社会改良的星火,将“十皆”宏愿深植于时代沃土,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形成跨越时空的回响。

走进新学村花园式的“十皆院子”,俯仰之间皆有诗意。举眸时,檐角轻挽流云共徘徊,木格窗棂筛落一屋碎金,写满这里每一寸时光;垂首处,青石板上鲜有苔痕,与房前屋后盛开的芍药花相映成趣,茶香四溢。我们来到花园广场,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徜徉于议事厅、文化长廊,卢作孚先生的珍贵照片与史料次第铺陈。每一幅画面,每一行文字,都在诉说着当年“实业兴邦”与乡村振兴的激昂岁月;廊壁之上,伟人与领袖的褒奖题刻赫然入目:卢作孚先生是“我国民族工业不能忘记的人”,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千秋敬意,一瓣心香。

  在作家调研采风人群里,那位年轻的美女镇长徐桃笑意盈盈,她拿过讲解员的手持扩音器,声音清脆如甘蔗:“我们不断丰富‘作孚故里、美丽肖家’建设的‘十皆’理念,以‘十皆院子’为支点,推动全镇‘1万5千’目标的高质量发展(即万亩稻、千亩渔、千亩李、千亩橘、千亩菜、千头牛),构建起农、文、居、旅一体化新格局,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重庆市美丽宜居与生态文明示范乡镇”。话音刚落,她抬手左右指了指,说:“作家老师们,这里就是202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致新年贺词时,电视背景中展示的那幅大美肖家呢“。果然,名不虚传呀!

漫步于作孚故里的乡村小径,一幅田园牧歌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展:素瓦白墙的村舍错落有致,简朴洁净的肌理间,藏着村民对生活的由衷满足;纵横交错的阡陌宛如大地的脉络,一片新绿的水稻随风摇曳;偶闻蛙鸣伴随稻花清香扑面而来,于袅袅炊烟中勾勒出“皆可安居”“皆可赏游”的生活日常。

 作孚先生的背影已融入浩浩嘉陵江水,化作我们记忆中不灭的航灯。他毕生追寻的“十皆”愿景之梦,虽未全然实现,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焕发出蓬勃生机。我深信,这从未褪色的理想愿景,终将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超越时代的璀璨光华。(文/ 勇)(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