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姓氏

走进鄱阳湖畔江西瓦屑坝 发现中国移民圣地南方坐标

发布时间:2025-06-13 23:51:2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编者按】六百年前鄱阳湖畔的瓦屑坝见证了华夏大地上一次浩荡的人口迁徙。瓦屑坝,不仅是200多万移民迁徙的渡口,更是中华文化基因的码头,在六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这里完成了农耕文明最悲壮的一次自我复制与传播。 2013年,“瓦屑坝祭祖”入选江西省级非遗,标志着这场持续六百年的文化寻根终获官方认证。当现代寻根者站在古渡遗址,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一个文明在时空维度中的完整镜像。瓦屑坝的深层意义,正在于它揭示了中华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在迁徙中坚守,在变迁中传承,用记忆对抗遗忘,以根系连接远方。

在鄱阳湖畔,有岛乡名为莲湖 600多年前,七月流火,湖上杀声震天 20万对65万,艨艟对楼船 元璋对友谅,朱明对陈汉 既分胜负,也决生死 一场史上规模空前的水战 让岸边的莲湖触目神伤

五年后,大明王朝拔地而起 不久,饶州府 信州府 南昌府等地 便有新的诏令颁布,抽农耕者远走他乡 朝廷把这称作“移徙”,民间叫“赶散” 后来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提出说法 就叫“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命运渡口:被历史选中的离乡人

莲湖瓦屑坝古码头,视野开阔 可以容纳船只一字排开,就像当年的战场 东向十五里,直通繁华饶州府 西出扁子港,畅联浩瀚鄱阳湖 各府送来的移民,在这里就像货物 集中登记、装船,发往江淮与湖广 送别又难别的情景虽悲痛却欲绝 绑手又解手的场面虽喧嚣却有序 官员在高声宣读确认已经登船人的名字 朱相三、张贵四、邓君瑞、严富春…… 大船载着最健康而淳朴的江西汉子 驶向水天茫茫的陌生远方 湖面随波尽碎,是被撕裂的血脉亲情

移徙制度严格,按册抽丁 严禁回迁,禁止移民撰谱 消失的他们并不甘,从此杳无踪迹 追寻,注定在不久之后开启 这是一枚关于血脉根源的寻亲令 总有一匹背负家族使命的黑鬃马 循着图腾,星夜兼程

移民家谱:瓦屑坝隐藏的根系图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安徽宿松县碎石乡朱家大屋 一位书生夜修《朱氏家谱》 烛光摇曳,墨笔落下坚定的字迹: “洪武二年 已酉 自江西  鄱阳县之瓦屑坝奉诏迁松” 书生名叫朱书,清代宿松进士第一人 与戴名世、方苞并称“清初三才子” 他在《创修家谱》序中写道: “吾朱以鄱民奉诏徙松邑 历经三百年  所世远  故事湮……” 寻根问祖,受命于血脉与文脉的双重指令   《朱氏家谱》完成二十七年后 湖北黄安进士张希良写下《瓦屑坝考》 “洪武初  徙西江大姓以实江淮之地 鄱阳一府为多……瓦屑墩之名与地 一时俱得  为之深快” 三百余字的短文,记于黄冈《靖氏宗谱》 成了瓦屑坝移民史压仓的坚石

移民家谱:瓦屑坝隐藏的根系图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安徽宿松县碎石乡朱家大屋 一位书生夜修《朱氏家谱》 烛光摇曳,墨笔落下坚定的字迹: “洪武二年 已酉 自江西  鄱阳县之瓦屑坝奉诏迁松” 书生名叫朱书,清代宿松进士第一人 与戴名世、方苞并称“清初三才子” 他在《创修家谱》序中写道: “吾朱以鄱民奉诏徙松邑 历经三百年  所世远  故事湮……” 寻根问祖,受命于血脉与文脉的双重指令   《朱氏家谱》完成二十七年后 湖北黄安进士张希良写下《瓦屑坝考》 “洪武初  徙西江大姓以实江淮之地 鄱阳一府为多……瓦屑墩之名与地 一时俱得  为之深快” 三百余字的短文,记于黄冈《靖氏宗谱》 成了瓦屑坝移民史压仓的坚石

后裔思源:虔诚祭祖六百年 每逢祭祖时节,烟雨为伴 总有人操着湖广或安徽的口音 成群结队,长幼相携 一路穿过“移民圣地瓦屑坝”石牌坊 肃立在六百多年前移民登船的岸边 虔诚眺望湖水中被历史遗忘的页面 他们不是过客,他们其实是归人 那倒映过祖先身影的微波縠纹 吞吐着他们深邃如梦的来处

宿松朱书的后人来了 他们祭拜的始迁祖叫朱相三 与朱相三同登船的那些汉子 张贵四之后有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邓君瑞之后有“两弹元勋”邓稼先 严富春之后有黄梅戏宗师严凤英 这些后裔用一种更虔诚的生命姿态 祭拜,燃烧,奉献,牺牲 让平凡而历经艰苦的始祖 与血脉故园获到最浩荡的慰藉

瓦屑坝拜祭先祖的礼仪 一路衍生,形成长盛不衰的祭祖习俗 公元2013年8月 “鄱阳瓦屑坝祭祖”以其深远的影响 入选江西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

川渝寻脉:移民在麻城的再迁徙 当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涌向巴山蜀水时 总要先在荆楚之地停驻流转 鄂东麻城孝感乡 这个长江中游的驿站 意外承载起双重移民记忆 洪武三年的簿册里 “黄州府麻城籍”的背后 藏掖着“原籍江西”的集体密码 正如成都《李氏族谱》所述: “元末避红巾乱, 自赣徙麻城 明初奉诏, 复自麻城徙蜀”

三百年间 这个中转站见证着 江西瓦屑坝移民二次迁徙的宿命 他们从鄱阳湖畔带来的稻种 在江汉平原试种成熟后 又随扁担挑进川东的梯田 那些被朝廷禁止记录的方言 在穿越三峡的号子里 依然夹杂着赣语特有的婉转 如今川渝祠堂香案上 “麻城孝感乡”的牌位背后 总藏着更深处的追问: “问君祖籍在何方? 湖广麻城孝感乡 再问祖籍在何处? 江西瓦屑老坝头”

天赐灵地:禅韵与陶魂的回响处 在麻城人继续西进的三百年后  莲湖四望湖上刮起的风依旧任性自由 空中有候鸟掠过 风里有禅意飘落 时光回到1100多年前的际遇 一位智者从瓦屑坝渡口登临 他被湖畔香气宜人的莲花吸引 摇曳风中的莲华山,挽留住他的跋涉 从此,山风轻拂殿堂 太华巍峨,九华连绵,莲华清幽 从此,古寺门前人潮涌动 在时光中漫步,在历史中延续

今日瓦屑坝,曾经的古渡口沟坝难分 陶片瓦器隐约其中,一条坝体绵延亘远 宛如大地胸膛上的一道伤疤 岸边星星点点,古窑址如马蹄踏印 “陶埴为器”的隋唐烟火,已凝固千年 瓦屑坝,作为“古代制陶工业园” 身经过陶窑的盛况,也目睹了黄巢的战火 大唐陌刀的惨烈,不仅“血洗饶州” 还让陶窑火熄,陶匠奔逃 如今,姑苏陶人仍称“双港旧陶” 念念不忘,是一路踉跄的梦碎与窑变

穿越时光:此心归处是故乡 如今的瓦屑坝村 布满了追寻的方案与思路 人们长途跋涉而来 用瓦片罐屑与移民故事完成对接 而古渡边那棵六百多年的大樟树 残躯尚存 如今的瓦屑坝是村,是坝 也是古窑遗址,是古渡码头 更是祭祖圣地,是乡愁归处烟波深处是吾乡 湖水认得归途 倦帆带我回家(图文/张新冬 刘淑娟)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