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党委聚焦年老体弱、生活困难党员群体的实际需求,创新打造“三心工程”,通过制度化保障、精准化服务、长效化推进,构建“政治上尊重、行动上鼓励、生活上关爱”管理模式,切实增强老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政治荣誉感,纵深推进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政治上“暖心”:强化身份认同,确保“离岗不离党”
针对部分年老党员因行动不便难以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问题,先锋镇党委建立“三个一”关怀机制,确保老党员思想“不掉队”、学习“不断线”。一是建立“送学上门”常态化机制。组建由年轻党员、驻村工作队组成的“红色送学小分队”,每月定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党员传达党的最新政策精神。创新采用“微课堂”等形式,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老党员听得懂、学得进。截至目前,已开展送学服务58次,覆盖全镇337名年老困难党员。二是推行“政治生日”唤醒初心。为每名老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在入党纪念日当天,由党支部上门赠送“红色礼包”,内含党徽、党章、政治贺卡及党史学习资料,并重温入党誓词。通过庄重的仪式感,强化老党员的政治身份认同。今年以来,已为30名老党员举办“政治生日”活动,其中党龄超过50年的30名老党员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三是打造“口述党史”红色传承项目。依托保坪村乡情馆,常态化组织老党员讲述革命经历、奋斗故事,并录制影像资料,形成“先锋记忆”红色资源库。同时,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正积极设立“老党员风采墙”,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
行动上“用心”:搭建服务平台,激发“银发先锋”活力
先锋镇党委注重发挥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通过搭建多样化参与平台,引导他们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继续发光发热。一是设立“老党员顾问团”,助力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政治素质高、群众威望高的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大院网格调解团”,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村务监督、移风易俗等工作。以保坪村为例,由老党员组成的调解队,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0起。此外,老党员还担任“村务监督员”,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惠民政策落实等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二是开设“技术党课”,助推产业发展。鼓励有技术专长的老党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将经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建立“老党员智库”,按专业特长分类登记,实现精准对接需求,积极促成技术帮扶落地见效。三是实施“数字赋能”计划,跨越“智能鸿沟”。针对老党员“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便参加线上学习”的问题,镇党委开设“银龄智能课堂”,组织所在村(社区)年轻党员“一对一”辅导,帮助老党员掌握视频会议、线上学习等基本操作,有效破解了“数字鸿沟”难题。
生活上“贴心”:健全帮扶体系,筑牢“暖心保障网”
镇党委坚持“精准帮扶、长效关怀”原则,从医疗、住房、日常照料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确保老党员“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管、老时有人护”。一是建立“四必访”关爱制度。制定“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特殊困难必访、临终关怀必访”制度,确保关怀帮扶常态化。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结对联系2-4名困难老党员,定期上门走访,及时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实施“健康护航”行动。联合卫生院,积极为65岁以上老党员提供免费体检、上门巡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定期跟踪身体状况。三是打造“互助养老”新模式。试点“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党员参与村(社区)服务,积累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相应养老服务。此外,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助老服务队”,每月为困难老党员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切实解决日常照料难题。
下一步,先锋镇将进一步优化长效机制,推动“关爱式”管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让党心民心更加紧密相连,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薛琬弋 刁成成)
责任编辑:李博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