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社区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是成都市西部制造业基地。社区东至白家路、华油支路,南至成龙路,西至长春路,北至成渝路。社区内有多个老旧小院落,存在老化、功能不足、绿化差、社群疏远等问题。2024年,依据成都市关于老旧小区治理政策和措施,龙泉街道众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壹中心小区,积极引导居民参与院落管理,小区角落正逐步展现出自我治理与共同治理的活力。这一做法与区民政局推动养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基层治理体系的策略相一致,体现了龙泉驿区在现代化城区建设中对社区治理的重视。
壹中心小区位于龙泉驿北京路138号,南临驿都大道,西临翠龙路,院落共有6个单元,院落较小且居住人群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居住人群流动性大,过去,小区的管理主要由物业公司负责,但由于种种原因,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居民们对小区的环境、设施以及社群关系都存在诸多不满。针对这些问题,龙泉街道众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调研,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院落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居民的有效参与和共同治理,于是决定在壹中心小区开展从“单一管理”到“多方共治”的转型探索,借鉴黄梅镇的四方联动、多方共治模式,通过搭建平台、激发居民参与意识、引入专业力量等方式,整合资源配置,强化阵地保障,共建和谐家园,推动院落治理模式的转变。
在院落最关心关切、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居民群众最有发言权。龙泉街道众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协商议事的方式,邀请居民骨干、网格、物业联合开展12场系列活动,宣传、讨论院落改造计划,动员院落居民积极参与到院落活动、自治中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后期进行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展“小区说客”。
促融 集需求
通过幸福、运动、传承、儿童亲子等不同主题的12场微活动,促融合、集需求、汇民意,形成反馈清单,构建畅通渠道平台;同时坚持“谁提议、谁参与、谁监督”的原则,建汇聚民意平台收集小区存在的问题,建问题需求清单。
定方案 广协商
龙泉街道众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召开了院落设计商讨会,就院落文化的融入与体现、空间功能设计等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形成了相关决议。坚持“大家事,大家议”原则,逐步达成共识,并邀请设计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确保设计方案既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又能够体现院落的文化特色和美观性。经过与社区、居民多轮的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院落营造的具体方案。在此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也为后续的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链资源 共行动
通过三方协同——专业设计师、居民代表与社会组织,共同创建了幸福坊、运动坊、阅读坊、传承坊、儿童坊及议事厅,形成‘五坊一厅’格局。同时,借助壹中心物业资源,成功筹集到2万元捐赠,用于外墙美化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如下成效:
院落呈现新气象,环境提升一目了然
在壹中心小区,通过实施社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小区环境和居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院落的围墙经过精心美化,不仅提升了小区的整体美观度,还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此外,小区内成功打造了“五坊一厅”的概念,这包括了五个不同主题的坊和一个多功能的厅,它们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和议事的公共空间。通过实施创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如社区自治、共治、数字化治理等,有效解决了居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安全、卫生、绿化、设施维护以及社区活动的组织等,使得居民的急、愁、盼、难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从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创建邻里和睦、崇德尚礼的美丽院落
院落的居民们从问题的提出、讨论、制定解决方案、组织共同施工,一直到后续的管理维护,都全程参与其中。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院落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居民们在议事与参与中的积极互动,深化了邻里情谊,显著提升了社区的和谐氛围。
“多元共治”模式实现“一呼百应,共治共享”效果显著
党建引领之下,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参与度与行动力大幅提升。这一过程中,孵化培育了院落治理团队,整合了辖区在地资源的积极参与,建立了民主协商机制。这些举措共同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了院落自治。(张晓沙)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