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绘图风靡全球,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如何让千年文明焕发新生?从《只此青绿》的“破圈”到《长安三万里》的“出圈”,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近日,由共青团武胜县委主办的“非遗剪纸课程”在青年夜校圆满收官,四期课程吸引10余名青年参与,以指尖艺术对话千年文明,为武胜剪纸技艺的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武胜剪纸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细腻的镂空技艺和浓郁的地域特色闻名。为让这一传统技艺“活”在当下,共青团武胜县委精心策划四期非遗剪纸课程,特邀武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兴菊担任主讲。课程以“理论+实践”为主线,从剪纸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创新,到纸张特性、工具选用等基础知识,层层递进;通过折叠、裁剪、镂空等技法教学,引导青年感受剪纸在民俗节庆、空间装饰中的美学价值。
“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先人智慧的密码。”杨兴菊在课堂上展示如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学员们在她的指导下,从生疏到娴熟,逐渐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寓意吉祥的窗花,完成多幅兼具传统韵味与个人创意的作品。
课程不仅是一次技艺传授,更是一场文化觉醒。青年学员在“一刀一剪”中沉淀心性,于方寸红纸间触摸历史温度。“剪纸让我从快节奏的工作中抽离,专注力提升了,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员小王感慨道。学员小陶则坦言:“动手能力虽不如人,但杨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感受到非遗的包容性——传统技艺从不需要‘完美’,只需真诚热爱。”
四期课程中,青年们以剪纸为纽带,既在镂空光影中体会匠心之美,也在交流协作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一张张作品背后,是青年对“非遗活化”的思考:如何将剪纸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如何用IP设计推动技艺传播?这些讨论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视角。
“青年对非遗的热情远超预期。”共青团武胜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课程是“青年夜校”探索传统文化赋能青年发展的创新尝试。通过剪纸,青年不仅提升了审美素养,更在实践中锤炼耐心与细致品质,实现“技艺修心”的双重收获。
共青团武胜县委将持续聚焦青年需求,推出更多优质夜校课程,涵盖传统手工艺、数字技能、文化体验等领域,为青年搭建学习成长、社交互助的平台,助力武胜青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交融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篇章。(共青团武胜县委 龙宇)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