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作家郎德辉)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只要我阅读渝扬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而这种触及我灵魂的阅读感知,究竟来自哪里?我一直在苦苦的寻找。正当我"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在这个全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我有幸读到他的《抗疫人物纪实系列》文章,使我收获了"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
在宅家读书的日子里,我先后在中国报道网"文艺中国”栏目上读到了渝扬先生的《抗疫人物纪实系列》文章《生命之源中的守护者》《逆行中的坚守》《早春中的那一抹朝霞》。从他笔下讲述的抗疫故事和主人公王严、兰举、吴霞的身上,闪烁在读者眼前的是一种平凡而伟大、自然而纯粹的人性光辉。他们有父有母,有妻子儿女,然而当人民遭受一场大灾难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逆行",依依惜别亲人挺进抗疫前线。这种大爱散发的人性光辉,被渝扬先生敏锐地捕着到了,并生动地表达出来。
于是我找了这么久来我苦苦寻找的答案--渝扬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像《抗疫人物纪实系列》这类纪实作品总让我感动的原因,这就是他所写的这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思想美、逻辑美、人性美"。
王严、兰举、吴霞这三位农工党员,他们是成千上万个逆行挺进抗疫前线的英雄人物之一。王严这个重庆市潼南区水务集团管技科科长,他和他的团队担负的是守护潼南区生命之源--供水设施。作者在写到他时饱含深情地说:"这里,我要歌颂水,赞美水,更要赞美这生命之源的守护者--水务人。"在这篇文章中渝扬先生用了这样一个生动的细节来记录王严参与防疫防控的战斗。他写道:"‘好,你们放心,我马上带人来突击抢修。’1月31日上午10时,接到江北春阳街与龙潭路口过街供水管道突然爆管的电话,王严首先想到的是,现在正是防疫防控关键期,一旦爆管将导致附近的几个小区上千户断水,对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想到这里,他心急如焚,立即带领抢修组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维修,并更换备用泵、备压阀门等。为抢时间大家顾不上吃饭,连续奋战6个小时直至供水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看到洁净的饮水流进千家万户时,又累又饿的王严和他的战友笑了。"还有对日夜战斗在抗疫前线的王严,作者走近他和他的同事,真实的记录下他们的心声:"疫情面前,有你有我,有等待我们的家人,有我们热爱的水务事业。在水务集团党委的领导下,我们要用一个水务人的执着与担当,为潼南城区安全供水保驾护航,共同筑起战‘疫’的坚固防线。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兰举这位重庆市潼南区交通局第三养护管理理站技术主管、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他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重庆市潼南区交通局疫情防控组渝遂高速潼南检查站副站长。渝扬先生以一个作家的敏锐眼光抓住了这个人物的几重身份,也正是读者想要关注的这一个逆行的人在挺进抗疫一线所经历的那些事。
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孟子的话,对“逆行”作了深度注释。紧接着他笔锋一转,告诉读者当下的“逆行”是什么?那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那是在国家发生重大灾难之时,那些不畏艰险逆行挺进抗疫前线的人。他们看似平凡的工作--设卡,其实这并不平凡。作者在文章中告诉读者:"为筑牢防疫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明知有危险,偏向危险行。从大年初二开始至今,蓝举和他的同事们共同战斗着,一直在车站卡口,坚守在时刻有可能被感染的战疫一线,以特殊的方式与广大司乘人员一起过年、过关。"
渝扬先生是一位作家,他擅长用文学的笔法来叙事抒情,也非常注重人物细节的描写和刻画。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最让兰举感动的是妻子在情人节那天还给他发了两个大红包,一个520,一个1314,并留言:我爱你一生一世。”传达出这对夫妻在这非常时期的特别的爱。而对兰举父女情深的记述更令人动容。文章中他这样写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陪我们?”当视频电话里传来女儿的稚嫩声音时,他眼前闪现出女儿泪汪汪的双眼。视频中,六岁的双胞胎兰芷萱和兰芷芮把在家画的画发给他看,说“要等爸爸回家亲自送给他”。接下来仿佛让读者感觉到渝扬先生写到这里都不忍下笔。但他还是坚持写了下去:“等疫情过了我一定回来好好陪你们,今天爸爸还要执勤,再见。兰举‘狠心’地挂断与女儿的视频电话,摸了摸眼角的眼泪,戴上口罩,又投入到这场没有硝咽的战斗中。”
在这篇人物纪实中,还有一段作者与兰举的电话采访,以此增加了兰举这个人物的厚度。他写道:“兰举在电话中对我说:‘面对卡口复杂陌生的高风险人群,卡口检测无疑是逆行中的坚守。在这种特殊时刻,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只有冲锋在前,才能第一时间处置道路安全隐患,保障大通道的安畅,才能更好保护人民群众及我的家人,为了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我要坚守到疫情消除的最后一天。’”文章中作者有了一段数字的统计。他写道:“截止2月23日,一个月时间内,兰举每天坚守在凉风垭高速互通口卡点。他和检查站的值守人员共排查过往车辆3万余台次,检测司乘人员6万多人,有效防止了疫情输入和扩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出行安全。”读到这里,一个农工党员兰举在春节期间舍小家顾大家,奋勇战斗在防疫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上的可爱可敬形像跃然纸上,并深深的感动着广大读者。
这篇纪实的结尾更是一个亮点。在文章的结尾与文章开头孟子“逆行”的话首尾呼应,他这样写道:“因为逆行中的坚守,可以把险峰辟成平地,可以把沙漠变为绿洲,可以把灾难化为平安!”至此,一位农工党员的战斗英姿便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不正是全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缩影吗?
对于吴霞这位巾帼英雄,渝扬先生用他的激情之笔这样描述:“吴霞是潼南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作为全院护理工作的领头人,始终不退缩、不畏惧,一直冲在战‘疫’一线,用自己的付出彰显责任与担当。院领导称她是好参谋,姐妹们赞她是好主管、患者们夸她是好向导。她却笑着说‘抗疫防控,治病救人,这是我的本分,打赢当下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这是我们潼医人义不容辞的应尽责任。’”作者以走近真相,反映生活真实的创作态度和细腻笔法,使三位抗疫的农工党员在抗疫的大军中尤显突出。使读者看到了重庆市潼南区的农工党员在抗疫中的无私奉献。在《早春中的那一抹朝霞》的结尾部分,渝扬先生有一番十分精彩的言论。他这样写道:"她不是明星,却比明星更可爱:她不是国之栋梁,却是社会中坚。她只是平凡岗位的一员,却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抗疫前线。她就像早春中那一抹朝霞,为人们驱散黎明前的黑暗。
在《生命之源的守护者》结尾部分,渝扬先生有一长段抒情的文字。他写道:"一阵春燕鸣唱,向我们报告了战‘疫’的喜讯。当城市居民在疫情流行期用上那干净卫生的饮水时,当出院的患者告别医院病房的第一道门时,让水兹润的生命在丽日的春光中飞扬。啊,水!生命之源。你在水务人的守护之下,孕育了不灭的生命之美,蜕变为不朽的生命之花。这花,正在庚子鼠年新春的原野里开放。"这些满满正能量和肆意的抒情以及浓郁的政论色彩,散发出作者和文章的思想之美,传递了时代的正声。
渝扬先生的这一组《抗疫人物纪实系列》文章--《逆行中的坚守》、《早春中那一抹朝霞》和《生命之源的守护者》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文字干净,使其文章颇具逻辑之美。
渝扬先生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尤其擅长纪实文学。他的3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和这个《抗疫人物纪实系列》文章一起呈现给读者的才华之美,使人无法忘记并久久的回味。
因此可以说,正是渝扬先生和他所写的纪实文章所贯穿的"思想美、逻辑美、人性美",才使他的这个《抗疫人物纪实系列》颇具感染力,鼓舞了人们坚定战胜新冠病魔的决心和信心。
2020年3月4日写于四川成都
【作者简介】蓝天(原名:郎德辉),中国法制记者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第三届四川散文奖评委、《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第八集编委、副主编,曾在《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青年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星星》诗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60余篇,出版散文集3部:《热血的代价》《生命的散步》《红色情缘》,发表长篇小说一部:《知青商海沉浮秘史》,编导话剧《血与火中的邓小平》。曾获中国第六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全国"红星杯"征⽂大赛散文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四川散文创作奖等。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