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纳屯的村民韦世荣来说,研究菜谱、为游客准备一日三餐是他每天忙碌的主要内容。谈起养生来,颇有心得的他告诉笔者,来他家居住养生的游客一年四季不断,一个月下来,全家仅这项收入就有5000多元。
过去,这里曾是人们心目中的“穷山恶水”。 如今,这里全域旅游方兴未艾,乡村旧貌换新颜,成为人们养生度假游的圣地。每年,到这里养生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告别当年的“穷窝窝”,吃上旅游“香饽饽”。
目前,全屯共有农家旅馆62家,床位988张,月接待游客2500人次以上。该屯从2005年无游客到2018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不足2000元发展到2018年2.2万元。
乘车从县城出发,沿着盘阳河行驶约15公里,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党建促脱贫示范村坡纳屯。60多岁的党支部书记黄大善告诉笔者,这里是2017年中组部抓党建促脱贫现场会的现场点之一。
“拥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2005年我们3名老党员的共同努力。当时,我们认为,盘阳河一带山峦起伏、风光涟漪,坡纳屯发展旅游才是生路。”黄大善说,然而,当时大多数村民却半信半疑。面对群众的质疑,他们成立党小组,顶住重重压力,率先推倒自己的旧房,建设农家旅馆。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之后,坡纳屯的旅游才逐渐“蜕变”。
后来,坡纳屯群众的想法,得到了县里的大力支持。2006年,县里给该屯作了统一规划,并给予资金配套支持,建成该县第一家农家旅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遇障碍,支部来引领。为了更好地管理村里的旅游事业,村党支部发动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全屯农家旅馆,并建立了“支部+理事会+协会”共商机制。
“为了让大家都能接待游客,实现均衡收入,村理事会监督村务管理,推行群众自治。”多年来,一直任屯理事会负责人的韦炜说,理事会、协会负责协调产业发展、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协会协调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的产业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党支部谋事、理事会议事、群众大会定事、党员带头干事”的良好格局。
“为了更好地管理村里的社会秩序,村党支部与前来旅居的‘候鸟人’党员商量,积极探索建立‘候鸟人’党小组。”甲篆镇党委书记吴昌勋说,“候鸟人”党小组积极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将旅居党员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村里,也有利于吸收旅客的意见建议,促进村内群众与候鸟人和睦相处,旅游环境和社会治理得到极大改善。
如今,坡纳屯已成为巴马旅游扶贫发源地,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休闲农业十佳名村、中国特色村、广西四星级旅游区;成功创建党建促旅游脱贫“坡纳模式”,得到国家旅游局肯定,是2017年中组部抓党建促脱贫现场会的现场点之一,并在全县28个村屯推广,辐射带动57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旅游业发展。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