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重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昨天现场聆听衡华市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广大政协委员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一致反映政府工作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量质双升、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有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改革攻坚开放提升蹄疾步稳、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精气神奋发昂扬,交出了一份质量高、成色足的高分答卷。报告部署今年工作稳中求进,紧扣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个区”,确保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见效,充分体现了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的责任担当,极大鼓舞了广大政协委员唯实争先、拼搏奋进的信心和勇气,更加坚定了在攻坚突破中全力开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局面的理想和信念。
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任务。市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明确安排,要求“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提升‘公转铁’‘公转水’便利度,推动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方面成效明显,物流大通道建设形成新格局,物流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但调研发现,主城区域、渝西、渝东北和渝东新城之间物流交通发展还存在较大地域差异,物流成本在制造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依然较高,与服务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通道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2023年重庆公、铁、水货运比例为83.7:1.4:14.9,10个区县尚未开通普速铁路,9 个千亿级工业园中有铁路直接服务的仅5个,港口接入铁路专用线未全覆盖,公路运输占比高。无铁路、港口的地区多依赖高速公路运输,拉高了物流成本,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影响。
行业集约化发展程度较低。全市限上物流企业仅占3%, 营业收入最高的不足百亿元,5A级保有量少于周边四川、湖北、 陕西等省市。加之缺乏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平台组织能力的物流“链主”企业,物流服务集约化程度偏低,物流运营主体分散, 业务重合、标准独立、同质竞争等问题突出,集结网络和集中发运度有待提升。
产业智慧化水平不高。全市物流企业传统业态偏多,物流供需信息数字化整合度不高,物流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偏低。物流各环节信息化匹配程度偏低,导致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间存在结构性短板,“最后一公里”瓶颈明显,大进大出干线运输与小批量、多批次城市配送之间的衔接效率问题突出。
民革重庆市委会建议:
第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提级规划区域物流大通道。 交通物流通道建设沙及区域广、投资大、回报慢,需要市级层面统筹规划、针对没有铁路、港口的区具,与周边铁路、港口实现近距离互联互通、特别是支持渝东新城、渝东北等铁路、港口欠缺区域的交通物流发展,引导其主动融入全市物流大通道。加大港口与铁路、港口与工业园区的贯通、加快专线货运铁路建设, 实现千亿级工业园区铁路运输全覆盖,推动铁路客货分线,形成服务区域、经略周边的国内国际双向物流通道。二是构建高效便捷的非收费快速物流网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专打通高等级非收费公路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在没有铁路、港口的工业园区至少建设一条高等级非收费公路,直连周边铁路、港口,降低市域内短途运输、货物周转的物沈成本。
第二,鼓励行业集约发展。一是引导市场主体规模化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引进物流“链主”企业、鼓励支持全市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并、合资、合作等形式做大做强,推进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合作、抱团发展,提升全市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提升物流集约化程度。鼓励物流企业入园开胖定向定期物流运输专线,与园区企业直接合作,共享物流运载、原材料运输需求等信息,以物流企业的“一”对园区企业的“多”,将园区企业同向的货物联合运输、原材料对向运输,降低“去程超载、 回程空载”比例,减少物流节点,提升物流整体效能,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智慧物流发展。一是建设公平、开放、共享的信息化物流平台。推动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革,拓展智慧物流和数字供应链的应用和创新,促进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物流技术应用,引导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使用物流平台发布货运物流信息,打破信息壁垒,提升物流效率。二是探索自动驾驶干线物流。 充分发挥重庆汽车制造产业的优势,通过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吸纳前沿的自动驾驶企业落户重庆,为物流企业匹配更加适合的无人干线物流商业模式,发展现代智慧物流。 (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