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票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唱妤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紧扣“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重庆四川两地交通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两省市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五年行动(2023-2027年)》 共同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赤叙高速公路、万州新田港多式联运枢纽等标志性项目,共同编制企国首个交通行业区域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共同建立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品牌。重庆、成都联合入选企国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 联合开启国内首次“铁江联运一单制”试点。成渝地区间日均天行125对高铁动车,22条跨省公交服务群众出行,成渝双核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直达。
但对标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要求,重庆市在厅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有待提升。全市综合货运枢布局不尽合理。成渝中部的渝西地区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能级不高。江北机场国际航线110余条, 落后于上海、成都,与法兰克福、迪拜等世界主要机场差距明显。
二是对外一体运输大通道存在梗阻。铁路通道运能不足。 市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尚无250公里以上时速高铁直连,市内仍有开州、城口等5个区县未通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川黔铁路运能饱和,渝贵铁路货运潜能尚待挖掘,渝滇缅至印度洋货运通道尚未畅通。水运通道运行不畅。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待闸时间过长,水路货运增长率下降明显。嘉陵江草街至河口段航道通行条件不佳,成为通达长江的瓶颈。
三是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网络存在短板。成渝毗邻地区公路网络衔接不足。万州至开江、开州至宣汉等尚未实现高速公路直连。中心城区与同城化区域交通网络衔接不足。中心城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有待加强,部分进出城快速通道与中心城区周边高速公路建设不同步、转换不便。
民建重庆市委会为此建议:
第一,强枢纽能级,引领提升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聚力”。 一是推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规划建设。争取国家部委出台共建成渝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指导文件,两地共同实施,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营一体。二是全力建设渝西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开放新枢纽。谋划布局渝西地区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统筹做好中心城区枢纽功能向渝西疏解。三是扎实开展重庆、成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两地综合货运枢纽贯通融合、一体运营,推进果园港、重庆站等一批综合客货运枢细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能力。
第二,强开放通道,引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流量之城”。 是加快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加快建成成渝中线、渝西、治万、成达万和渝湘重庆至黔江段等高铁,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铁网,打通重庆对外铁路大通道,形成成渝双核间高铁3通道成渝毗邻地区间高铁6通道。二是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整治,畅通长江支流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提速建设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等航运枢纽和主城寸滩港、涪陵龙头港等港口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港口集疏运铁路和公路建设,积极推动井口枢纽规划建设。三是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成江北机场T3B航站楼,有序推进重庆新机场前期工作,完善支线机场体系,推动形成“市域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 发展格局。
第三,强市域网络,引领建成高效便捷“交通圈”。一是加密完善公路网络。增加成渝地区间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毗邻区县省际通道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直连,加强毗邻地区国省道普通公路衔接,实现双城经济圈毗邻地区"1小时交通圈”。二是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网络衔接。持续实施"1000+”轨道交通成网计划, 基本形成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三是强化城市内外快速通道一体衔接。持续完善城市次支路网,改善道路交通微循环。(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