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突破“四个并存”瓶颈推进科教创产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01-21 00:10:2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政府工作报告把“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总体上看,重庆市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6年保持西部第一、位居全国第七。

但调研发现,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步伐较慢。

“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发展不够”与“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并存。市级层面出台有关科技创新政策文件31份,尚无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专门文件,仍然存在“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支持偏弱、投入不足,重复立项、资源浪费”等现象。 企业科研平台较少,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少,缺少原创性技术,在竞争中大多处于“跟随”状态。

“高等教育底子薄”与“支撑产业发展不力”并存。“双一流”高校仅2所,低于北京的34所、上海的15所、四川的8所。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1个,仅占全国的2.4%。学科布局不优,硕博授权点学科中基础学科仅占8.5%,量子信息等新兴交叉学科布局较少。优势特色学科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匹配度不高。

“高水平科技成果缺乏”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并存。2023年仅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低于四川的28项、 陕西的3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仍未实现零突破。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数量仅为四川的46.2%、陕西的43.3%;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比不到10%,远低于北京的23%和上海的15%。

“有成果难转化"”与“有需求无研发”并存。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诉求错位导致融合动力不足,科研成果离产业化应用还存在距离,高校专利转化率仅2.7%。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真需求”的对接渠道不畅通,在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

民盟重庆市委会为此建议:

第一,强化统筹联动。成立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领导小组。出台《科教创产深度融合实施方案》,由市领导牵头, 教育、科技、经信、发改、人社、财政、组织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索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 为政策取向的人才流动共享机制。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及科研院所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攻关机制。

第二,强化产业支撑。出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细则, 创造条件支持教授、专家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深入企业开展“技术问诊”。鼓励高校托管共用企业科研设备,为企业深度挖掘设备功能,开展操作技能培训,提供综合技术咨询指导。搭建“校地企”成果转化平台,探索“技术攻关+平台服务+产业联盟+产业基金”一体化发展模式。联动设立重大专项,构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一颠覆性关键技术攻关一成果产业化一科技金融服务”协同支持体系。引导企业在大学设立“以企业为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管理主体、成果转化主体科教创产联合研发” 的“四主体一联合”研发中心。

第三,强化要素集聚。设立“国际人才科创特区”,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多元一体的战略人才队伍。探索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战略领军人才的模式,构建“高校及科研院所招、企业供、政府助、多方赢”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改革博士研究生指标投放机制,以项目揭榜挂帅为载体,动态投放增设的博士研究生指标,建设与产业深度关联的人才“指标池”与科研“项目库”。

第四,强化项目牵引。依托"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区域概念验证平台、区域中试平台、区域技术转移中心。鼓励各类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二次开发。支持企业在高校合作建立产业学院,开展技术攻关、关键技术交流、 产学研研讨、产业战略研讨、人才提升培训等活动。搭建教育、 科技、产业、人才联动综合平台,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企业技术需求库,定期召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场对接会,实现“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