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策划一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成渝古道是古代联系成渝两地的交通要道,是大一统国家促进全国互联互通的官道, 也是巴蜀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双城之路”。成渝古道主要包括东大路和东小路,重庆段共有263处古道遗存和关联遗产,类型十分丰富,具有为巴蜀文旅走廊“塑形”、成渝双城乡村振兴“赋魂”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成渝古道活化利用已纳入国家和川渝两地规划体系,有关区县发起成立了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发布了成渝古道主题旅游线路,加大了成渝古道的保护、宣传力度,古道文化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还存在困难和不足。
“缺”在价值认知不足、研究保护不力。由于保护意识弱,许多地方未将古道及沿线遗址、传统、建筑等列入文物、非遗、历史建筑,古道本体保护级别偏低。受城乡建设影响,现存古道不到原里程的10%,有的地方拆旧路、建新路,缺乏让古道“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的价值认知,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难”在统筹协调不力、保护开发散乱。成渝古道重庆段涉及8个区县,缺少市级层面的统筹,县际合作也不紧密,缺少保护利用的规划指引、标准遵循。在开发利用中,限于“文旅+百业”需多部门政策联动和高位统筹,市场主体反映规划、建设、生态、农林、文旅等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弱”在快旅慢游设施不足、游客体验欠佳。成渝古道沿途的观景、休憩、消费、体验类旅游服务设施不足。缺乏自驾游、徒步游、骑行游、休闲游、研学游等旅游标识,服务区、加油站、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没有古道信息的系统引导。旅游产品单一,沿线乡村游、古镇游、农业游、森林游发展不足,缺乏古道文化大主题的引领、概念策划、IP爆点等。
为进一步保护开发成渝古道,重庆无党派人士建议,按照“缀点成段、连段成线、拓线成片”的思路,以文化生态保护为根本,文旅发展为路径,乡村振兴为目标,把成渝古道沿线建设为川渝文化生态的展示线、巴蜀文旅走廊的风景道、成渝地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带。
第一,高位统筹,纳入全市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古道文化与生态保护纳入川渝党政联席会议议题,在市级层面建立成渝古道乡村振兴协同机制,推动川渝在活化建设上实现机制、主题、规划、业务、区域协同。由规划部门牵头编制成渝古道文化生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做好综合利用的顶层设计,组织建筑、规划、 文旅“驿道三师”,分片蹲村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试点示范,为巴蜀文旅走廊塑形。依托国家林权制度改革(璧山)试点、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巴蜀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项目,选取东大路重庆西站至璧山来凤段、荣昌城区至隆昌界段,以及东小路大足城至安岳界段先行先试,全面修缮现存古道及沿线遗存,通过建设步道、登山道、骑行道、绿道等, 连接古道重要路段、重点遗产,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拓展成为涵盖乡村建设、生态保育、特色农业、文化传承、乡村旅游、体育休闲等在内的综合性项目,形成以古道为核心轴的景观带。
第三,多跨协同,合力攻坚综合施策。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用好政策资源,形成央、市、区县“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的资金投入格局。市级层面指定牵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 并统筹市级有关部门,积极调动各领域、各区县的资源、合力攻坚,将古道沿线建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带。
第四,市场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整合运营。构建共享互助机制,推动沿线文化遗产展示开放,将古道沿线景区和美丽乡村按整体运营模式招商,引导农、林、文、体、商、旅承包商运营文化活动、生态观光、特色农业、驿站民俗、赛事节庆、广告宣传等,将成渝古道沿线打造为高品质的产业带。 (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