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综合治理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三峡水库消落区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2023年三峡水库入库沙量为0.229 亿吨,较2003-2022年均值减少84%,75%以上的消落区有植物覆盖,保土、保水、隔离等功能稳步恢复完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聚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上实现新作为”,要求“加快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消落区、石漠化治理”。
但是,作为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的一项重要工作,三峡水库消落区综合治理工作目前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后续资金保障亟待跟进。国家层面在三峡后续规划中将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作为重要规划内容予以保障,但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三峡后续规划资金重要来源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以后可能失去此项重要资金来源支持,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将受到较大影响,相关监测预警工作也将难以正常开展。
科研攻关水平亟待加强。目前,三峡水库消落区尚处于新生水库生态系统演替初期,植被演变过程与构建机制尚不明确。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改变了水库岸坡的水文地质条件,消落区部分岩体出现强度降低、裂隙增多、崩解速度加快等问题。由于消落区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尚不成熟,在生态保护、治理特别是地质灾害风险应对防控中还面临严峻挑战。通过跟踪监测,2003年以来,我市消落区库岸共发生滑坡地质灾害800 余处。
综合管理能力亟待提升。三峡水库消落区涉及范围大、地域广、内容多,消落区综合治理工作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与形势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一些库区县(区)反映,部分水利部门因工作人员转岗、离退和人员配置缺乏,导致基层管理力量薄弱。在现有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部分消落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站点存在监测内容少和监测站点设置不足等矛盾。消落区管理尚未采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管理效能有待提升。
台盟重庆市委会建议:
第一,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持续落实消落区治理经费保障。由重庆市水利主管部门牵头,积极组织库区相关区县共同向国家争取 2026-2035年长效扶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延续征收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持续为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资金保障。在有效保障三峡水库消落区系统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发三峡水库消落区,以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文旅游开发等形式,激发经济潜能,有效分担政府财政压力。
第二,加大综合治理科研力度,积极探索消落区治理经验。积极向上争取在库区设立国家级实验室,持续深入开展对库区消落区植被演变过程、岩体劣化成灾机理的系统性研究和长期观测,合理制定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策略。建立省部级以上的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平台,以支持野外观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根据消落区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水文、土壤及植被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相应的消落区综合治理模式,并为全国消落区治理提供借鉴经验。
第三,健全协调管理机制,大力提升消落区综合管理水平。强化市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区县的上下联动、协同配合,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不断优化管理工作机制,压实相关管理部门责任。积极推动构建政府统筹、水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消落区管理体系,扎实推进日常管理与维护。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充实基层人员配置和技术装备保障,有效提升基层综合管理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强化消落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实现对消落区的全方位、全天候预测监管,推动消落区日常管理监督信息化、智能化。(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