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外交外事历史资源丰富,挖掘和释放驻渝外国机构旧址的纪念、研究、教育、旅游等多种内涵和功能,对于助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推发展外交关系、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具有积极作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不断提升对外交往活跃度和城市知名度,为我市用好外交外事历史资源、搭建国际交往交流桥梁纽带指明了方向。
调研发现,我市外交外事历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多头管理问题突出。重庆市尚未设立专门负责机构,管理单位比较分散,部分历史资源未被纳入统计。27 处驻渝外国机构旧址中,有17处未进行产权登记,4处在权属变更后未更新产权登记。
功能发挥参差不齐。有6处历史资源处于闲置或修缮状态,12 处被用于办公或商业开发,俄罗斯、英国、法国等驻渝外国机构旧址未能有效地承担外交外事功能。
资源调度缺乏力度。我市对外交历史遗址研究少而散,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的征集保存和口述历史的整理较为薄弱,境外史料收集力度不足,缺少专项资金支持。
资源转化有待提升。我市不少外交外事旧址都是有待挖掘的“金矿”,但还存在明显的重视文物保护和商业开发、独特优势转化不够充分的问题。
重庆对外友好界为此建议:
加强统筹管理,强化法治保障。一是设立研究保护中心。可考虑由建设中的外交外事历史陈列馆牵头承担研究保护中心的职能,吸收管理主体组建保护利用联盟。二是出台地方性规章。参照《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办法》,研究制定我市外交外事历史遗址保护利用规章,采取“一址一策”的方式研究保护利用问题。三是成立工作专班。由市领导牵头,外事、文旅及相关市级部门、单位和区县共同参与,编制实施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明确管理体制、投融资和运行维护方式等措施。
摸清遗址底数,分批分类实施功能性保护和利用。一是摸清家底。全面调查我市外交外事历史遗址,科学考证后纳入历史遗址名录。二是界定类型。优先保护和利用涉及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大国的外交外事历史遗址,有序转化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实际成果。三是区分功能。对能够用于外交外事和文化交流活动的遗址,进一步做好运营管理;对已用作办公或商业开发的遗址,指导管理主体开辟部分空间用于外交外事展陈;对尚未发挥作用的遗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保护不足的遗址,坚持科学研究,夯实保护基础。
加快陈列馆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能。一是系统梳理重庆外交外事历史轨迹,特别是南方局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半独立外交”工作。二是按照“一个主馆、多个副馆、联点成网”的空间布局,打造重庆涉外历史陈列馆集群。三是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把陈列馆打造成为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宣讲基地、外事系统干部教育基地、外国政党参访基地和对外交往重要平台。四是统筹考虑陈列馆建设与外交外事历史遗址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挂牌国际友谊公园、国际友谊街区,形成特色品牌效应。
立足国际交往交流需要,多方转化历史资源内涵和价值。一是加大研究力度,围绕我市外交外事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活动,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史料收集、翻译和研究。结合今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排,主动承接国家部委相关重大研究项目。二是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外国使领馆、博物馆、友好团体参与文物收集和展览布置。三是重视平台建设,将外交历史遗址转变为中外资源的汇聚平台,吸引相关国家来渝访问、举办活动和开展交流,加强产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