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强抓手、搭平台、树导向,聚焦“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打造中青年文艺骨干研修品牌,文艺“渝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文艺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在传承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上开创新局面”,为壮大我市文艺队伍提供了新动力。
但是,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我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小差距,在全国享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名家数量不多,文艺领军人才相对较少。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重点文艺创作扶持资金少,文艺人才培训专项经费少,比起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缺少面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公开刊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艺作品的传播与交流。“文艺两新”职称评审中,只能从初级起评,不能直接评副高职称。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优。从专业结构看,文艺人才资源总量 -38-不多,各艺术门类领军人才、文艺骨干人才较为缺乏且分布不均。从年龄结构看,文艺人才队伍总体年龄偏大,面临青黄不接。从职称结构看,“文艺两新”群体拥有职称的人数较少。与其他省市相比,我市国家级协会会员的数量也存在明显差距,比如浙江省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8145人,约占常住人口的万分之1.2,而我市仅为万分之 0.8。
三是人才服务质量不高。我市文艺人才的培训模式相对单一,以市内培训为主,并仍停留在传统授课方式,培训广度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资源分布不均,偏远区县缺少研修培训机会。青年文艺人才缺乏快速成长的渠道,文艺领军人才与青年人才之间缺乏系统有效的辅导。重庆英才计划未包含文艺人才,在人才服务方面的创新性和实效性还有待提升。
重庆文化艺术界为此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对高端文艺人才,特别是重庆籍在外文艺名家,出台相应政策,吸引他们回家乡创办文化企业或大师工作室,吸纳到我市文艺团体兼任职务、带徒传艺、合作课题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国家级、省级文艺类荣誉激励机制,提高获得国家级大奖的奖励标准以及重大文艺作品的扶持标准,激发夺大奖、争荣誉的积极性。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特别优秀文艺人才,放宽学历、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将其业绩、能力、水平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各市级文艺家协会经费,支持承办全国美展、音乐“金钟奖”评选、“顶尖舞者”比赛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展演活动。畅通文艺精品创作交流渠道,支持《重庆文艺》公开发行,扶持和鼓励优秀文艺作品出版。
第二,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艺术成就显著的文艺大家和懂经营、会管理、善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重庆文艺领军人才队伍,带动整个文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我市文艺队伍中坚力量建设,建立文艺人才培养资源库,全面掌握目前我市各艺术门类文艺人才缺口,探索实施名师带徒计划,通过培训进修、采风创作、扶持指导等多种形式,积极为青年文艺人才成才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宣传力度,推介一批活跃在重庆文艺创作一线、德艺双馨的优秀文艺家,进一步扩大重庆文艺影响力,激发文艺人才的创作激情。
第三,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文艺人才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文艺人才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推动将文艺类人才纳入重庆英才计划,颁发英才证书,提供相应服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文艺展览展演活动,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深化文艺人才教育培训改革,建立艺术培训在线平台师资库,为文艺工作者搭建更多的学习互动和创作交流平台。(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