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长期以来,重庆市委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市政府连续4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责主动作为,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昨天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2024年开展“童心相伴”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惠及16万儿童的基础上,2025年将推动“为200 万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目前,重庆市青少年心理问题总体呈现出“两高两低”趋势,即: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较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率较低。调研发现,青少年心理疏导工作主要存在“五个不到位”问题。
一是心理知识普及不到位。调研发现,我市75%的家长过度追求成绩、盲目内卷,21.8%的未成年人和36.8%的家长有较强的抑郁症病耻感,40.1%的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二是心理测评预警不到位。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平台等未完全统一。测评预警信息主要在学校和家庭、公安和家庭、医院和家庭之间单向流转。因心理问题休学在家的学生,普遍处于家校社医均管不了的真空地带,危机发生风险高。
三是心理疏导服务不到位。据统计,全市处于经营状态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仅700余家,约为上海的1/5、广东的 1/9。在技术标准、执业伦理、咨询收费等方面缺乏有效监管,公众普遍对其专业性、可靠性存有疑虑。
四是心理疏导人才培育不到位。据调研,我市每年培育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约620名,缺口较大。医院精神科、心理科“一号难求、排队看病”现象比较突出。社会机构心理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五是心理疏导资源统筹不到位。缺乏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调度,“九龙治水”现象突出,资源重复投入和覆盖面不足均存在。心理问题发现、预警、疏导、干预等环节存在工作或信息上的断层,家校社医衔接不够顺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建议将健全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纳入全市“十五五”规划和新一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五项机制”:
第一,完善工作统筹机制。成立青少年心理疏导工作联席会议,健全党建统领、部门多跨协同工作机制。筹建市、区县两级青少年心理健康综合服务机构,负责统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干预等有关工作。建设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于一体的数智应用。
第二,改进健康教育机制。巩固“五育润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效。增加新婚、孕期、产后育儿、亲子教育等家庭教育产品供给。大力开展社会面宣传,推进心理科普进机关、进基层、进企业、进网络,不断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第三,深化监测预警机制。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社会心态监测及重大社会心理问题分析。统一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平台、和预警标准,强化测评结果分析研判,提升问题识别准确度。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综合学校、医院、社会机构、热线平台等,全方位感知青少年心理状况,分类入库、跟踪疏导。
第四,健全干预服务机制。加快培育心理咨询机构,加强12355、12356 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基层服务站点等线上线下阵地建设,打造泛在可及的心理疏导服务网络。扩展医保支付范围,规范精神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探索将抑郁症纳入医保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强化特殊时期、重大事件、重点群体干预疏导,健全家校社协同处置机制,共同防范青少年危机事件发生。
第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理论培训+医院见习”的医教融合心理服务人才培育制度,鼓励行业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心理疏导专业人才库,明确出入库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心理学类科研人才培养,完善心理疏导人才激励措施,畅通心理健康教师和医疗心理专业人才职称评定通道。(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