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升轨道交通分担率攻坚行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城市文化气质提升行动。重庆轨道交通凭借独特的山城地形地貌,在承载市民公共交通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旅游的靓丽风景线,也成为展示重庆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石,打造轨道景观的“重庆名片”,佛图关的花海绚烂多姿、李子坝的轻轨穿楼神奇魔幻、洪崖洞的夜色美轮美奂,一幅幅生动而富有韵味的长江生态城市画卷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但从总体上看,重庆市轨道景观窗口尚缺乏系统性整合,与我市打造旅游“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轨道景观的系统性不足。轨道景观窗口所见的建筑、空间、河道等观景元素,一致性、协调性、精致度不足。俯视视角看,部分存在脏乱差近似棚户区现象。仰视视角看,大多桥梁呈单调灰白色,缺乏色彩与活力。平视视角看,轨道站点景观设计较为杂乱。
二是轨道景观的特色性不足。我市轨道线路设计主题引导不鲜明,站内景观文化特色不足,个别植入文化元素的则形式较为粗浅,如红岩村站仅以浮雕的形式呈现红色文化。轨道站在规划设计上强调功能性,人文内涵塑造不足。
三是轨道景观的包容性不足。轨道运营主要为公众提供出行服务,公益属性强。通过轨道景观窗口打造,轨道站场可以成为城市文化、城市精神覆盖的有效载体,但目前缺乏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建的合作机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城建“六大攻坚行动”相关工作要求,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建议:
第一,实施轨道景观窗口提升工程,打造观感立体的城市风景线。一是全面升级景观窗口。以一致性、协调性为重点,处理轨道下方可视空间,提升俯视景观和谐度。实施屋顶美化,增加灯光、绘画、音乐、水帘、文字瀑布等多元化景观内容,提升仰视景观质量水平。一体化规划设计站点结构,部分线路可增设垂直电梯、电扶梯等适老化设施,在便民的同时统筹规划“长江景”“桥都景”“公园景”等,建设完善轨道景观长廊。二是分段嵌入主题文化。将轨道线路分段打造成为具有“重庆味道”“重庆辨识度”的支线路,丰富立体度和引导性,确保乘客观感更加连续和顺畅。如,将站点红岩村-观音桥-曾家岩一大礼堂一黄花园等串联起来,共同打造一条红色文化主题线路。三是错峰设置旅游车厢。在非上下班高峰时段,错峰整点设立专门的旅游车厢,播报沿途景点信息、景观特色以及人文历史,宣传重庆、推介重庆,擦亮山水之地的“重庆名片”。
第二,实施轨道站场文化植入工程,打造人文厚重的城市风景线。一是融合轨道站点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轨道站场城市文化内涵,强化设计理念,展现简洁、大气、现代的形象窗口,与城市更新及历史文化交融共生,丰富乘客出行体验。如,在轨道线路沿线展示周边社区的优秀摄影作品。二是彰显轨道服务人文关怀。统筹引进统一品牌的移动充电租借机器,便于乘客租借与归还。三是拓展立体空间覆盖。在轨道站场内外盘活闲置空间,强化业态培育,给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展台支持,植入城市元素、城市故事,展示乡村特色产品和文化,创造更多创业、消费、生活新场景。换乘空间可融入时光隧道、老重庆记忆等文化元素,为乘客带来沉浸式体验。
第三,因地制宜用好用足既有资源,打造海纳百川的城市风景线。一是探索轨道、企业、院校合作。轨道运营单位可将轨道景观窗口设计委托熟悉本土文化的设计院打造,发挥“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作用,向应届大学生提供方案比赛平台,以大学生创造力展现重庆的“一城千面”。二是深度挖掘景观资源。佛图关站现有轻轨穿越花海的景观,可进一步强化花卉主题。牛角沱站,可围绕轻轨与桥梁,打造桥都文化特色景点,展现桥梁魅力。大溪沟站,可围绕大溪沟码头进行景观规划,凸显重庆文化历史底蕴等。三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相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如在渝澳大桥采用文字瀑布,可允许部分公司名称的出现等。(图文/吴蜀丰)
责任编辑:吴蜀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