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中部崛起”中的一员到“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安徽,这个“风头”抢不过“江浙沪”的中部省份,正式开始了“蜕变”之旅。 如今,安徽“身份”已定,但与江浙沪发展水平的差距仍需要重视,自身的区域定位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想更加深入地融入长三角,对接上海、携手苏浙,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成为“后起之秀”,安徽应该“凭什么”?今年该省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答案。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一体化发展的“牛鼻子”,同时也是安徽最可作为的“主战场”。 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也是与北京和上海并肩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年来,该市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城市能级上积极作为,不断加大基础研发和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促进省内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缩小与长三角兄弟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成效不断显现。2019年,全球率先达到48个量子比特的光与冷原子量子计算与模拟由中国科大实现、全国首次投产的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合肥面世……且不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仅从以上几项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安徽智造”,就可见其背后的科技实力。 由此彰显的科创能力也让安徽从劳动力输出大省变成科创人才的集聚地。
据统计,2019年,该省引进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0个,并成功实现“留得住”目标。为进“用的好”这一目标,安徽在今年打出“政策牌”,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具体包括:健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虽然自身科创成绩亮眼,并且建成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如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跨行政区资源配置困难,再如创新合作受限于区域限制、资源分散等状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政策性障碍,安徽要想在长三角中脱颖而出,必须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根据安徽《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该省将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参与编制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规划,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 推进承接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制造业是安徽的主导产业。在本省高质量发展策略下,安徽正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让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之一。
据统计,2019年,该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10万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 作为江浙沪的腹地,安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该省家电、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上下游配套企业链完备,具有人才、科技和资金等综合优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沪苏浙三地产业的“腾笼换鸟”工作开始加速推进。2019年,在优化产业布局上的基础上,安徽充分利用自身与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和市场要素等方面的互补性,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型升级,谋划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建设工作。
从目前看,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缩小与江浙沪之间的差距,无疑是安徽推进产业升级的最快捷径。为了确保安徽能继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扩大承接容量,争取更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根据安徽《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安徽将在当前产业承接体系的基础上,出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支持政策,启动建设“6+2+N”产业承接平台。在政策方面,该省将突出抓好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环节的招商工作,提升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水平。 加快区域互联互通 高质量、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对于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一直是安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互联互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融合的前提,也是配置要素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基础。
2019年,安徽全面推进城乡区域、交通等领域的一体化,成功打通两条省际“断头路”,取消26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合肥区域性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建设也开始付诸实施。 在本省区域互联互通方面,安徽也在发力。如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发展、扩容升级合肥都市圈,各展所长、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同时,安徽还成为了我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在城市群抱团发展的当下,安徽区域协同依旧存在短板。例如,跨区域城市间高铁线路较少、县域交通设施不完善等。虽短板明显,但短板易补。根据该省《政府工作报告》,该省今年将加强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建设,全线贯通商合杭高铁,开工建设阜阳—淮北、六安—安庆铁路,新增铁路运营里程255公里;开展“县县通高速”攻坚行动,加快实现从“县县通”到“县城通”;新增一级公路300公里;积极推进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阜阳机场、池州机场改扩建,建成芜湖宣州机场。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