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李定超)2月27日,在江津南部山区的柏林镇华盖村大店子医疗点,一个穿着白大卦、腿脚不太利索、个子比较矮小的医生,正在为一个70多岁的老人一边输液,一边询问着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他就是这里乡村医生罗开超。
图为罗医生的医疗点
罗医生说他的医疗点是根据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暨指挥部“分区管理”规定,2月24日才开门复医的。此前,他都一直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47岁的罗医生,从小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终身残疾。为学到一技之长,他在柏林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了江津益民职业学校卫生班学习。毕业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大店子办起了医疗点,当上了乡村医生。从医24年的他,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山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他的努力和贡献。
图为罗医生开门复医为群众治病
他所在的“大店子”,地处江津南部山区著名的华盖山半山腰华盖寺的山脚,不仅是柏林镇与贵州习水县泥坝乡接壤的地方,而且还是习水到泥坝的必经之地,平时车来车往多,人口流量大,单泥坝乡就有近2万人口,因地理位置特殊而远近闻名。
疫情发生后,为阻止病毒蔓延,防止交叉感染,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柏林镇在华盖村大店子设立了疫情防控监测点。由于这里是重庆和贵州两省(市)接壤的交通要道,镇里加派了防控力量,组织了由公安干警、医院医生、镇、村干部组成的监测劝导队伍,加以重兵把守。
由于柏林镇医院人手紧张,抽不出医生到大店子参战,而罗开超因是乡村医生,于是他奉命参加了防控一线的战斗,在大店子监测点连续战斗14天(2月6—2月20日)不下火线,表现得非常顽强......
图为罗医生下村为返乡人员测体温途中
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罗医生坚持每天早上8点上岗,下午6点才岗,为过往的车辆、行人检查体温。因过往车辆多,人流量较大,有时连饭也頋不上吃。尤其令人感动是,他在大店子监测点坚持打好阵地战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在村内打游击、运动战,利用每天午饭时间和晚上下班时间,为原老华盖村30多名从外地返乡的人员测体温。据罗医生说1月22日开始,他就已经参加战斗了。
在山高坡陡的环境下,下村入户为外地返乡人员监测体温,这对于行走不便的罗医生来说,那可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一是路程距离较远,下乡入户监测体温,最远的往返有10来公里,有的地方还不通公路,山路难行,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吃力。二是监测任务重,不单每天上、下午要各测一次,而且每个人要连续监测14天。三是“武器”落后。最初没有体温枪,只有用水银温度计放入腋窝下测量。每次测量都要用酒精消毒处理,而且要戴上手套。每测量一次,前后需要10来分钟时间才能完成。
平时乡村医生出诊,走村串户为群众看病倒是家常便饭的事。可罗医生在谈到他为返乡群众测量体温的经历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图为罗医生疫情期间下村为群众测体温
近几年来,罗医生每季度都要到100多个老年人家中随访,给他们检测血压、糖尿病等,每到一户老人家中,他都要和他们拉拉家常,摆下龙门阵,感到为老人们送检上门是件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
可给30多名外地返乡人员测量体温,虽同样是送检上门,但时间、地点、对象、项目、要求都不同了。因这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战斗任务。所以,当他每次下去为返乡人员监测体温时,更是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行走在路上心里都总是沉甸甸的,生怕有人出现发烧症状。只有当检测结束,每个人的体温都正常了,他心里的那块石头才算暂时落地。
图为罗医生在大店子疫情监测点
罗开超在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坚持打好“阵地战”和“游击战”,精心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真不愧为一名战地上的山村医生!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